你是否曾關注過建築背後發生的故事?
每一則建築故事,就像旅程的一個渡口,也是一個「過程」。
就像一艘艘渡船,乘載我們駛向深深淺淺、光影錯落的建築之美。
舉世聞名的羅浮宮金字塔,為何當年飽受批評?
《歌劇魅影》為什麼獨獨選中巴黎歌劇院為舞台?
人文薈萃的包浩斯藝術學院,經歷了怎樣殘酷的戰火洗禮?
乘載人類改革夢想、震撼一時的中銀艙體,為何仍逃不過被拆毀的命運……
在大眾觀念中,建築過於理性和冰冷,我們時常也只把建築理解為一塊場地,其實不然。
建築的藝術是個複雜的程序,猶如機械的複雜構造,需要多方面知識體系的共同構築才能完整呈現;但事實上,有時我們在一棟房子中,很難想像得到其中的諸多元素。
歷史與政治成為決定建築存亡的關鍵、社會與文化成為建築衍生的根基、科技與建造成為建築得以「誕生」的最基本條件,而哲學與美學則成為建築軀殼內的靈魂。建築最終為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創造更高的價值,儘管有時這些價值因素未必都能在建築實體中呈現,但它們決定著建築存在的基態。
建築是具象又抽象的藝術,更是情與理的結合,可以敘事,可以評論,也可以抒情。
「建築師的設計並不會停留在一個作品中,每一部作品都是在探索和驗證,只有不斷地思考並付諸實踐,才能不斷創新。」
也就是說,建築的實體已不足以說明一切,建築背後發生的故事,才是流淌於建築肉軀的血液。
最終,現實的、虛幻的,所有構成建築的點,都會歸結到藝術與生活範疇的視野內,並凝結在建築事件的情結,所有的點將構成建築藝術,在不斷經歷和演繹後,在模糊中逐漸清晰。
建築藝術最大的魅力不在於單一的存在,而在於我們看到、並感受它。
作者簡介:
李曉明,美術學院建築學學士,建築工學碩士。二〇〇七年至今擔任美術學院家居產品專業教師,二〇一〇年與合夥人成立ARCHSTUDIO建築設計工作室。
二〇一七年合作作品「唐山有機農場」榮獲二〇一七年ArchDaily年度建築大獎工業建築類最佳提名。
二〇一七年作品「紙桌」獲義大利A設計獎(A''Design Awards)家具類銅獎。
二〇一七年作品「紙磚」入圍國際紅點設計概念獎。
二〇一三年作品「建造系列」入選成都雙年展。
二〇一二年作品「建造系列」入選「躍然紙上」展覽。
二〇〇八年作品「建築結構形式語言」刊載於《黑蟻文化》。
二〇〇四年作品「沙灘痕跡」獲首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大賽金獎,同時獲「第十屆中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二〇〇四年作品「instant flow city」獲「TRANSNATIONAL」包浩斯國際設計況賽入圍獎。
二〇〇二年作品「orbit city」獲UIA國際建築師協會「建築與水」國際況賽亞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