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形式」的「感受」:先秦儒家的政治考古學 | 拾書所

渴望「形式」的「感受」:先秦儒家的政治考古學

$ 484 元 原價 520

作為對先秦儒家政治的考古學研究,本書並不試圖建構一套儒家政治哲學體系,或真實還原出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史脈絡,而是想要重新考掘出先秦儒家所親歷的某種政治經驗。這種政治經驗能夠突破道德人性論的傳統設定,並通過「感受」與「形式」之間的共構,與當代政治哲學中的「複數性」(plurality)、「共通體」(communauté)等關鍵性概念相連通。乍看起來,「感受/形式」只是儒家原有的「仁—禮」結構的概念化別稱,然而這兩者所構成的張力結構卻能夠彰顯出更為普遍的政治處境,揭示出早期儒家在其曲折的思考、實踐過程中,所觸及的複雜政治經驗。
在「感受」的相互接觸所產生的錯位與挫敗中,人們召喚「形式」來消除這種痛苦,「形式」使得人們不必展露自身的「感受」就可以共處,通常認為這就是政治領域的運作原理。然而儒家所理解的「政治」,卻是希望在人類共同生活中保留「感受」的優先性,這種理解也必然需要面對由此帶來的困境。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論語》為主軸,並追溯到早期儒家「仁禮」所引發的「感受」與「形式」之間的交織歷程,並揭示儒家政治的獨特構造。下篇則以《孟子》、《荀子》及同時代的思想文本作為討論對象,探討儒家政治形態如何在新時代的政治話語結構下演變?如何重新塑造出「天命—共通」的政治共同體模式?

作者簡介:

李雨鍾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博士後研究員。
研究領域為先秦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當代歐陸哲學、政治哲學。曾連續兩屆(2017、2019)獲得國際中國哲學大會(ISCP)評選的「傅偉勳亞洲論文競賽獎」,著有〈從人「性」論到共「同」體:孟子與荀子的方案〉、〈非對稱的相互性:從列維納斯與呂格爾之爭到《論語》中的「仁禮」關係〉等二十餘篇研究論文。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