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建臺灣音樂史: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 | 拾書所

2018重建臺灣音樂史: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

$ 380 元 原價 400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於2017年啟動「重建臺灣音樂史」政策,並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齊集音樂學者、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與各界人士,先在媒體上作各種主題系列介紹,繼於研討會上作論文發表、焦點座談,學者專家和與會人士超過二百人。當時各方熱烈討論,提出各種問題。
承續著如此累積下來的熱誠和動力,2018年的「重建臺灣音樂史諮詢及學術網絡計畫」除了年底再度舉辦研討會外,並辦理工作坊、推廣活動、座談會以及各種議題的諮詢會議。此次研討會主題「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總共有十一篇論文,討論臺灣音樂家 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之現狀與回顧。這裡所謂的「音樂家」,包括了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樂教育家等,而且不單單指藝術音樂,亦涵蓋了通俗歌曲、學校歌曲、教會音樂的相關工作者。以藝術音樂為例,近年來對臺灣貢獻良多的前輩音樂家凋零迅速,從2000年以來,相繼有作曲家許常惠、徐頌仁、盧炎、郭芝苑、李泰祥、馬水龍、蕭泰然、徐松榮、沈錦堂…等,以及音樂教育家呂泉生、楊兆禎、張炫文、王正平(也是琵琶演奏家)、陳秋盛… 等逝世。其中雖有幾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已有傳記發行,實為少數,而且大部份內容尚需修訂和補充。藝術音樂的情況尚且如此,遑論過去在學術界未被重視的其他音樂類型音樂家。
研究生命史和傳記書寫,不僅能探索音樂家自身對藝術性的追求,感知其對理想的堅持,還能從中反映音樂家所處的社會時局、不同時代的生活面相,也能呈現音樂教育下的果實、臺灣人透過音樂呈現的生命價值觀、美學思考等。更重要的是,傑出音樂家所遺留下來 的音樂作品可以凝聚土地認同、民眾力量,成為後代典範、臺灣的音樂文化遺產。
論文集中不僅僅收錄臺灣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焦點座談紀錄、演講內容,也涵蓋了西 洋音樂史、日本當代音樂史的書寫方式探討、加拿大音樂中心(CMC)的運作分析。展現我們書寫臺灣音樂史時,多元包容並且面向國際的企圖心。整體上,共有國內外青年研究者、資深學者、作曲家與演奏家等40多人出席討論,二百多位民眾與會。
在這個精神之下,我們重建歷史,同時創造歷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