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十章,針對生態經濟學做出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的任務就是介紹生態經濟學的基本情況。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習首先要瞭解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瞭解它的內涵與性質、研究對象和內容、學科體系構成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主要介紹生態經濟系統的概念、特性、組成要素及功能,以及生態經濟系統要素配置及方法、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矛盾與協調統一等內容。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理解和掌握生態經濟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於把握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規律,對生態經濟系統進行優化調控,從而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章將介紹生態經濟學的價值觀、產值觀、效益觀和財富觀。價值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價值理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下,為了抑制或消除外部不經濟性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一個基本的思路是使人們在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損害環境者付出相應的代價,這就牽涉環境和資源的價值問題。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價值論問題是不可迴避的,這關係到理論體系的建立,也關係到生態經濟學向縱深領域的發展。
第四章解說生態產業,這是在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產業。它的出現和發展,能夠有效地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極大地滿足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第五章從生態旅遊的基本概念開始,對生態旅遊的基本特點、要求及發展進行詳細闡述。生態旅遊是生態經濟引入旅遊業的具體應用,把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納入旅遊業。生態旅遊具有生態性、保護性、高品位性、專業性、限制性等特點,既強調環境保護,又滿足了消費者的旅遊觀光需求,是現階段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業態。
第六章分析正確處理好資源、環境和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人類消費模式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當前全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消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與人類的消費觀念是直接相關的。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這就要求人們更加重視消費問題、消費觀念問題,消費觀念一旦形成又會反作用於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並對其產生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第七章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4%增長到2017年末的58.52%,城鎮人口達到81347萬人。人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浪費、生活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的出現。為了解決這些城市問題,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生態城市理論應運而生。生態城市理論在城市建設目標、效果和方法手段上均不同於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在目標上,從傳統規劃的單一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過渡到生態經濟的綜合發展目標;在效果上,從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過渡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綜合最優;在方法手段上,從傳統規劃的少數幾個學科過渡到以系統工程思想為指導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
第八章敘述人們應以實現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途徑,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方式。中國欠發達地區面積廣,人口多,自然條件複雜,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豐富,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和生態支撐。如今,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環境形勢相當嚴峻,生態經濟建設尤為重要。
第九章從基本概念入手,對國內外的生態補償類型、機制、政策進行詳細的論述,並結合案例具體分析。生態補償涉及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學科的綜合性給生態補償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理論基礎包括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生態資本理論、產權經濟理論、利益博弈理論、社會公義理論等。
第十章是在探索生態經濟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克服體制機制性障礙,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才能保障生態經濟發展。因此,加強生態經濟建設,制度保障是關鍵。
作者簡介:
肖良武,經濟史博士,經濟學教授。現任經濟系主任,兼任生態文明中心生態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