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方法: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 拾書所

睡眠的方法: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 251 元 原價 380

從哲學、藝術以及科學角度觀察睡眠樣貌,
50則關於睡眠的解析,將引領你進入最深層的睡眠國度!
睡覺真的重要嗎?
對於睡眠這個日常的行為活動,你了解多少?
我們真的可以如實說出「我睡著了」這句話嗎?
一個人每天大約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
但你知道當你睡著時,你真的進入睡眠狀態嗎?
睡眠是什麼?是一連串的幻想,還是一段段或快或靜的動作?
睡著時你是失去意識,進入死亡?或是呈現無意識的活動狀態?
你是退出這個世界,還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投射到這個世界上?
人們常認為睡眠是種休眠形式,是種被動的狀態,然而《睡眠的方法》主張,睡眠是種能力、一種力量,當這種力量與其他類型的關係與能力結合時,就會變得具有生產力。它是一種複雜的生命現象,具備一貫的美學與生物動力。
本書透過理論、經驗和實驗分析進行了一系列的睡眠行為,從失眠、呼吸暫停、嗜睡,到夢遊、昏昏欲睡、猝睡與完全不想醒來;爬梳睡眠之於生物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美學、文化與政治的關聯與指涉,同時亦解析飲食、身體機能、空間、性愛、性別、荷爾蒙、藥物、儀器科學等面向如何對睡眠產生交互影響與發揮作用。
此外,就藝術的角度來看,從文藝復興至現當代的文學、藝術創作者,經常將「睡眠」視為一種創作的再生產媒介。本書同時旁徵博引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安迪‧沃荷(Andy Warhol)、杜象(Marcel Duchamp)、帕爾默(Samuel palmer)等人的攝影、影片及繪畫,透過睡眠議題來檢驗及對照文化觀和社會價值。當大腦經常被視為用來解決問題的目的,睡眠便成為逃避的一種形式或手段,其是神經系統傳入信號的某種避難所,睡眠文學也應運而生。
《睡眠的方法》不在加強你的睡眠技巧,也不在解析夢境,但會在你表面上清醒時,提供讓你思考的驚奇之物,並且讓你對睡眠這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為與擴及的層面,有更深層的認識。

作者簡介:

馬修.富勒 MATTHEW FULLER
作家、英國倫敦大學文化研究教授暨文化研究中心所長。以媒體理論、軟體研究、批判理論、文化研究,以及當代小說而聞名。他是《邪惡媒體》(Evil Media, 2012)一書的合著者,《軟體研究辭典》(Software Studies: a Lexicon, 2008)的編輯,以及期刊《計算文化》(Computational Culture)的共同編輯。
2018年11月,策展人王俊傑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前空軍總司令部)策畫的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中,一組由藝術家鄭淑麗與作者馬修.富勒共同合作的藝術計畫《SLEEP 79》,即是以本書為基礎所開展的七十九天睡眠相關藝術行動。

江秉穎 醫師/教授
曾任臺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智慧生活中心睡眠科技研究群主席。為臺灣第一位至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接受完整睡眠外科訓練的醫師、並獲得美國睡眠醫學會研究人員獎、是亞洲唯一通過歐盟先驅睡眠專科醫師考試認證的醫師。
現職為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德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理事長、英國創新醫療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共同創辦人、IMHTC亞太營運處執行長暨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台北中山醫院、康寧醫院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Grandparent Somnologist)、中國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區)泰達醫院院聘教授暨睡眠醫學中心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任教師、科技部睡眠科技產學聯盟主持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委員、國立陽明大學睡眠研究中心執行長、美國舊金山SleepOn睡眠科技公司董事長等。

譯者簡介:

郭書瑄
郭書瑄,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學博士,曾任科技部博士後研究員、清華大學南大校區(前新竹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荷蘭小國大幸福》、《紅豆湯配黑麵包》等,譯有多部藝術文化相關書籍與文章。現定居柏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