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 拾書所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 360 元 原價 480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以其所著的《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在西方倫理學史上開創了一個主要流派,即同情學派。這本書中收入了《論意志自由》和《道德的基礎》兩篇論文。這兩篇論文是其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第四篇的補充。
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眾生痛苦,希望眾生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叔本華認為一切的非道德行為都能由以上兩種動機中推導出來。
他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眾生,盡能力去幫助眾生,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公正表現了同情的否定性質,即不能忍受眾生受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眾生。而仁愛則表現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尚,即看見眾生痛苦,就像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一切眾生。

作者簡介:

阿圖爾•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著名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叔本華認為,意志是獨立於時間和空間的,它同時亦包括所有的理性與知識,我們只能透過沉思來擺脫它。他將悲觀主義哲學與此學說聯繫在一起,認為被意志所支配最終只會帶來虛無和痛苦。著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源》、《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三本著作,構成其主要的思想。

譯者簡介:

任立
商務印書館編審,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曾長期從事德國近現代哲學名著的編譯工作。曾赴德國大學進修,有著譯數部。

孟慶時(1922一2010)
河北樂亭縣人,清華大學社會系畢業,曾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譯叢》編輯部,任譯審,副主任等職務。1986一1987年,應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PRC)蒙塔大大學哲學系和曼斐爾德中心(Mansfield Center )邀請,作為訪問學者訪美,及應邀在加州州立大學,B akersfield 學院.B ucknell 大學等處舉辦演講或座談。
參與編輯出版近90期《哲學譯叢》(雙月刊),約1200萬字,翻譯英語哲學論文百餘篇約80萬字。與張伯幼先生合譯叔夲華(德)《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主編《英漢哲學學術詞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