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黑格爾哲學就要與它保持距離,可謂「宜遠觀,不宜近看」!當然這並非意味我們不應細讀黑格爾的文字,而是要小心被奇怪的語言和弔詭的論述所迷惑;要避免「見木不見林」,首先要了解黑格爾所在的時代、所面對的哲學史、所要回答的問題,要對這些背景有一定把握,才不容易迷失於黑格爾的哲學迷宮之中。
這是一本研究黑格爾哲學的專書,討論黑格爾在《哲學百科全書》和《邏輯學》所建立的哲學體系,嘗試整理和分析黑格爾哲學,重點是要宏觀地勾畫出黑格爾的系統框架,尤其是透過討論黑格爾對不同理論對手的批評,顯示其思維特性,確立其哲學定位和立場。黑格爾哲學一向被視為封閉獨斷的形上學系統,但這可能正是一種「見木不見林」的結果。誠然,黑格爾經常強調擁有絕對知識、絕對真理,甚至好像自以為上帝一樣,宣稱歷史、文化和哲學的終結,這些都難免令現代讀者感到抗拒;但若能跳出對黑格爾哲學流行的字面解讀,會發現他的哲學系統完全可以成為一套有活力的理論框架。本書正是嘗試把黑格爾哲學解釋為開放的系統,避免以傳統形上學的角度來理解黑格爾,而是視之為康德批判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把純粹理性批判轉化為一種面向歷史的理性批判。
作者簡介:
劉創馥
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學士及哲學碩士,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德國洪堡特基金會學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富布萊特—研資局香港資深研究學人。現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研究學部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及現象學與當代哲學資料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康德及黑格爾哲學,並觸及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宗教與科學等課題。曾出版Hegels Urteilskritik,與王偉雄合著《宗哲對話錄》,以及在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Kant-Studien、Kantian Review、Hegel-Jahrbuch、Idealistic Studies、The Owl of Minerva、Perspektiven der Philosophie等國際期刊出版論文,中文論文曾刊載於《歐美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臺大文史哲學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