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散文,就是他的「流轉孤島病中書」,是第一本,也會是他以這題材寫作的唯一一本吧。──吳明益
前所未見的詩性語言,娓娓道來生命中那些必然的失落與獲得
這是一本「陪伴之書」,寫給每一個曾經在病中感到孤獨的你
病毒有害,病毒無辜。細菌有壞有好,我的身體就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微生物生態系,健康的生態是河流是海浪,是動態平衡。沒有安穩不變的平衡,時陰時陽是常態。共病生活,追求和諧也挾帶衝突。帶病旅行,生病的人去生病的地方旅行,垃圾也可以生生循環不息。是你們拯救了我,我們彼此拯救,漫漫後病時光,當我還可以寫信報平安,漸漸明白,生病不是命運,生病就是生命。生命是獨一無二的複數。──陳宗暉
陳宗暉的語言,無論小說、散文、新詩,都極富個人特色,充滿想像力的意象串接於跳躍的語言節奏之內,樹立起新世代的文學風格。他曾是文學界備受期待的寫作者,屢獲大獎肯定,直到三十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讓他不得不按下時光的暫停鍵,穿越到比記憶更深之處,重新思索自己與疾病的關係。
本書從母親因病離去的記憶談起,寫下曾被霸凌的童年經驗、大學時努力克服內向性格的嘗試、軍旅時期的荒謬歲月、在蘭嶼工作時找回生命意義的過程,以及近年來與父親相伴、一起練習面對死亡恐懼的日常時光。
這本散文集分為「共病生活」、「帶病旅行」、「後病時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疾病隨行,更有他者相伴。在一篇篇沉潛於病中所產出的文字裡,讀者得以看見一個努力向外界「報平安」的人的身影。如陳宗暉在自序所說「平安報信是快樂的,收到回信是快樂的。如果這些信件可以讓你也覺得健康快樂──衷於悲哀的快樂,衷於傷病的健康。」先無論那是不是一個別字,這段話中的那個「衷」,不是某種故做堅定的「忠」,也非結束於此的「終」,而是一顆與他人分享心內話的由「衷」之心,而那也是散文創作能夠動人的初衷。
「那裡有我的樹,那裡有我的海。等我回去,等我再來。等我歷劫歸來給你寫一封長長的信。你說的故事讓我想要繼續活下去,這次換我說故事給你聽。平安報信是快樂的,收到回信是快樂的。如果這封長信可以讓你也覺得快樂健康──衷於悲哀的快樂,衷於傷病的健康。」──陳宗暉
【遠方推薦】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讀宗暉的文字,借用他論文裡的一段話,就像達悟語裡十餘種形容「海」的語彙中,「wawa」意謂著有生命、有情緒的海。海的情緒有時影響了人的情緒,而人的情緒也反饋回海的情緒,我相信讀者在沉浸入他的文字時會感到這一點,從而和我一樣「被這些文章吸引了」。
郝譽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與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唯有創作,是宗暉真正肯敞開心房的時刻,這也使得他的散文風格如此獨特,精緻簡鍊,彷彿白紙上的每一個黑字,都是這只緊閉的蚌殼在長期忍受砂礫琢磨的苦楚後,耗盡了生命元氣,才好不容易淬鍊出來的珍珠,晶瑩,透亮,閃著微微如淚的光。
須文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於是這成為一本極具特色的散文集,生與死,青春與暈眩,怯懦與壯遊,不斷交錯對照出充滿張力與詩意的篇章,作者的微言大義需要深入文句背後,方能細細體會。
言叔夏 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年少時我們談論起那些關於母親與父親們的事,像流浪表演團裡一個最沉默的手風琴手終年都攜帶著他斗大的琴盒。那時的我們簡直並不知道那些失去與哭泣是什麼樣的意思;而多年以後在這本書裡,母親的病反向結繩一樣地成為了一個原初的標記,「我把最重要的東西都放在這裡了。」撒下麵包屑:「你要記得折返回來取。」
孫梓評作家、詩人
我曾以為最好的寫作是使人讀了也想要寫;原來還有另一種可能,如此書,使視覺成為嗅覺,無法捕捉,只能甘願跟隨。
黃信恩醫師、作家
這本書讓我想到一個英文單字:idiopathic,中文是自發的、原因不明的。在醫學裡,好些疾病查不出原因,診斷上會出現這個字。idiopathic像詩,是謎,是霧,是實驗,是人生。宗暉的文字充滿這種氣息。
金磊生態攝影工作者
縮時攝影般的文字喚起了宗暉與眾多夥伴一同串起的記憶,起初是邊面露微笑邊回溯當時的片段,但隨著漣漪愈來愈鮮明,整個人反而寧靜沉入了那年的湛藍海水之中,那個大家一起承接了的痛快曬傷夏天。
阿文蘭嶼阿文
蘭嶼是世界的縮影,垃圾無國界、做環保零極限,很高興遇到阿暉,才能在書裡遇到大家,我還是最關心阿暉的身體,我希望阿暉的家人能被主保佑、阿暉的身體能夠很健康,還有每年都回蘭嶼來看我。
【本書特色】
★ 文學界跨世代由衷推薦,備受期待的文學新星,遲到但終究來到的第一本書。
★以詩化的語言、小說的敘事、散文的真誠,打開華文書寫的新向度。
★在疫病成為日常的當下,本書將帶領讀者看見疾病與生命的本質。
★每一個在生命中曾經與病對抗的人,都能夠在本書中找到一種與病共存的方式。
★ 本書細膩而敏感的筆觸,為所有內向之人,提供了一份向外跨出、與他人連結的勇氣。
作者簡介:
陳宗暉
1983年生於雲林,花蓮長大,蘭嶼第二次長大。健康的病人。東華大學中文系、中文所(後改稱「華文文學系」)碩士班畢業。碩士論文《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以具有環境意識的書寫文本為主題,探討其中所湧現的「傳統生態知識」,如何成為某種捍衛在地文化的能量。曾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蘭恩文教基金會志工;近年多於蘭嶼野銀部落協助當地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發起並參與「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相關事務。
花蓮文學獎散文獎、新詩獎(2005)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8)
時報文學獎新詩獎、小品文獎(2011)
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散文獎(201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補助(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