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 | 拾書所

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

$ 379 元 原價 480

每一個悲傷,都值得被好好看見。

轉化哀慟的歷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尋找意義――將哀慟昇華,成為你人生的力量。


推薦
小劉醫師 外科醫師│吳佳璇 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波瑟芬妮 逆風命理諮詢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哀慟研究專家,大衛・凱斯樂,曾與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合著《當綠葉緩緩落下》,描繪出失去至親所愛的哀傷歷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五個階段,協助人們度過哀慟。而大衛.凱斯樂則以自身的經歷,領悟出轉化哀慟的最終階段――尋找意義。

迴避哀慟,只會讓哀慟所帶來的痛苦延長;而轉化哀慟的六個階段,也並非某種硬性規則或是特定方程式,每個人的哀慟,都是獨一無二的。喪子、喪偶、老年失親,這些失去的背後,更深藏著難言的複雜情緒冰山,無依、憂鬱、懊悔、被拋棄,甚至是憤怒與懷恨。大衛以細膩的故事筆法,寫下他為人們提供的陪伴與建議,藉由「尋找意義」這個歷程,重新梳理哀慟,進一步釐清生者與死者之間未竟的愛與遺憾。

意義不必然需要理解,我們不需要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死,才能為他的死亡找到意義;而意義則是由你來創造的,只有你可以找到你自己的意義。人們經常以為,哀慟會隨著時光流逝,漸漸縮小;它不會的,需要長大的,是我們。尋找出意義,將哀慟昇華。意義來自於,在親友過世之後,找到一個延續對他的愛的方法,同時你也在自己的人生裡繼續前進。

看似一切皆有所解、但慢慢理解到,「無解也是一種解」之後,彷彿有了專屬於自己的答案……
――小劉醫師

且擁有豐富哀傷心理實務經驗的大衛,用他的生命故事,為我們補上生死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那就是「追尋意義」。
――吳佳璇

其中一個離苦之道,便是回到「痛」的本質裡,坦然接納悲傷,並溫柔地理解這個痛的意義。擁抱悲傷,不執著於「不悲傷」。因為,哀慟有多深,愛就有多重。
――蘇益賢

*獻給句點之後,那些被留下來的人們*

作者簡介:

大衛‧凱斯樂(David Kessler)
大衛・凱斯樂是當今最著名的死亡和哀慟的專家和講師。他與傳奇的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zabeth Kübler-Ross)合著了兩本暢銷書:《當綠葉緩緩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及《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Life Lessons)。他的第一本書《臨終的需求》(The Needs of the Dying),為臨終關懷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並受到了德蕾莎修女的讚譽。他曾服務過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傑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和瑪麗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幫助他們度過親人遭受疾病的生命挑戰。他還與已故演員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和麥克・蘭登(Michael Landon)合作。
大衛的作品散見CNN、NBC、Fox、PBS、Dr. Oz等媒體,也是Oprah.com、Dr. Oz’s Sharecare.com、Anderson Cooper 360、Huffington Post的特約作家。更多資訊請見:www.grief.com。

譯者簡介:

王詩琪
台大歷史系畢,政大廣電所中輟改從事影展工作,其後於泰順街開設獨立藝文咖啡館 Mo!Relax多鬆咖啡,經營咖啡館期間開始翻譯,當時作品以大眾小說為主,譯作有《神鬼通牒》、《骷髏之詩》、《魔符》等,二○一二年轉換跑道踏入身心靈療癒領域,目前為 SRT諮商師與生物能頭薦骨共振執行師,譯有《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