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樂:果倉巴大師的歌訣寶藏與釋論 | 拾書所

七種樂:果倉巴大師的歌訣寶藏與釋論

$ 385 元 原價 550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修持是初階或高階,
果倉巴大師的這些道歌都給了一個甚深而奧妙的方法,
說明疾病、煩惱和病痛的本然清淨,
因此這些道歌用在病痛纏身時特別有效,
它給你一套深妙的實修歌訣,在病痛艱難時更應好好練習。
透過一再一再的唱,一再一再的加深聞思、見地與禪修,
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大瑜伽士嘉華果倉巴年輕時曾是個流浪的賣藝人,直到遇到了上師臧巴嘉惹,經上師引領入道後矢志修行,最後成為竹巴噶舉傳承的偉大成就上師之一。修行足跡遍及西藏、尼泊爾、印度各地的山林洞窟。

長年病弱、一貧如洗的果倉巴,連佔有一個舒適的閉關山洞的能力也沒有。有幾年在藏南,他擔任山洞閉關者的挑伕,當閉關者下山去採辦物資的空檔,果倉巴就借住在那人的山洞中幾天,當原洞主回來時,果倉巴則負責把那些物資上上下下地扛進山洞,這是他的工作。

後來在一個禿鷹巢旁邊有塊勉強可遮蔽的石頭平台,果倉巴就寄居在禿鷹巢旁,當時,他許下了誓言:「直到我、禿鷹、山壁這三者的名稱融為一體的之前,我都將在這裡修行。」七年過去了,果倉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與禿鷹和平共處、怡然自在,人們開始稱呼他「住在禿鷹巢中的那個修行人」, 這就是果倉巴名號的由來。

果倉巴終生在山洞中修行,從不重複造訪同一居所。他幾乎長年在劇烈病痛纏身之下禪修,而這些病痛蹂躪就成為他證悟的助力,而後大師以「轉疾病逆緣為道用」的了悟之歌傳唱於世,後人咸信其為密勒日巴的轉世化身。

作者簡介: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KhenpoTsültrimGyamtso Rinpoche)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著名的大禪師、學者、上師與詩人,1935年出生於藏東一個人人修行之地「囊千」,早年在山林崖洞、墳場靜處修苦行。1975年,在根本上師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指示下,前往西方教學,從此展開三十年的全球弘法行旅,調伏許多東西方弟子。

仁波切嫻熟經教、密續和各大宗派的教法,他高超的邏輯思辨卓絕群倫,在大手印上的成就更是聞名東西。他的學養與體證常以道歌的方式自然流露,讓人們對實相有所領悟,因此有「當代密勒日巴」之稱。

相關著作:《空.大自在的微笑》、《仁波切說二諦》、《大願王》、《為什麼看不見》、《智慧之日》、《空性禪修五次第》、《座墊上昇起的繁星》、《密勒日巴十六篇故事》、《直指明光心》、《施身法.施身法日修簡軌釋論》、《愛上佛子行》、《母親之歌--〈瑪姬拉尊祈請文〉釋論》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