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七等生
超越時代的前行者
他的創作歷程示現了幻譎奇偉的生命之歌
「當他離開她時,才開始瞭解生活的重要和肉體的苦痛,迫不得已把一切理想世界棄置,自動地套上鎖鍊,壓抑原始與寶貴的自由。」--〈初見曙光〉
一九六二至六五年七等生最早期創作的二十一篇小說,包括首篇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的〈失業、撲克、炸魷魚〉,和〈橋〉、〈圍獵〉、〈白馬〉等半年內陸續刊登於聯副的十則短篇。以及〈隱遁的小角色〉、〈讚賞〉、〈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初見曙光〉等一九六四至六五年發表於《現代文學》的作品。
七等生以獨特新穎的語言節奏,寓言象徵式的美學筆法,揭露現實的虛妄與心靈的困局,他自述:「把文學視為生命求知探討的手段,透過它瞭解人類歷史和世界環境,更真確的是使我們窺見內在的世界。」
失業男子夜間散步去買炸魷魚;高架鐵橋上兩個高中生的比試;獵捕山豬前的爭論;白馬的寓言;黃昏海濱無法挽回的生命……。七等生文學世界中的經典人物,透西、杜黑、劉教員、亞茲別、土給色登場了,徘徊於悲劇的邊緣,正準備進入中心。
作者簡介:
七等生
本名劉武雄,1939-2020。生於苗栗通霄,台北師範藝術科畢業。自1962年首次在《聯合報》發表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起,共發表124篇小說、137篇散文(含雜記、序文),及56首新詩。1989年重拾畫筆,將創作重心轉向繪畫,於1991、92年舉辦過兩次個展。
1966、67年連獲第一和第二屆台灣文學獎。1976年獲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1983年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約訪美。1985年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和吳三連文藝獎。小說作品《沙河悲歌》、〈結婚〉亦曾改拍同名電影、電視劇等。2010年獲頒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
國內外學者和研究生論文超過百餘篇,允為台灣當代文學最重要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