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首爾:是炒房者造成我們的貧窮!寄生下流殘酷史,蟻居村全貌紀實 | 拾書所

剝削首爾:是炒房者造成我們的貧窮!寄生下流殘酷史,蟻居村全貌紀實

$ 334 元 原價 380

我到了首爾才知道,原來陽光還得另外花錢買……

社會的「線」,究竟畫在什麼地方?那條線又是誰繪製?
為什麼底層的弱勢族群只能停留在線外?而應該停留在線外的標準又是什麼?
是否一樣依靠「金錢」與人的「用途」區分?
還是人們身上所散發出的味道……
__作者 李惠美

究竟是從何時開始?不知不覺進入「蟻居村」的生活?
59歲的洪阿某一輩子都夢想「東山再起」,但過的日子也就是周末去買樂透,等待總有一天會中獎……
64歲的李明道心理漸漸變成,只要能夠換錢,即使將「自己的尊嚴」賣給全世界也在所不惜。
他們的目標不是「向上爬」,而是期待不要被「擠下去」。韓國這個國家有法律明文規定「居住基本法」,一人家庭的最低居住標準是4.2坪。包括廚房,專用洗手間和沐浴設備。但在蟻居村,為了不被排擠,他們苦撐想延長自己的人生,然而在惡劣與不堪的環境中,下流,還有更下流的階級。
亮眼的大學村漸漸成為新的「蟻居村」?
年輕人不再是青春劇中的清新浪漫,也不是成長小說中描繪的雄心壯志,是戶頭只剩下百位數的「住房難民」,在IG上的漂亮咖啡廳,旅行照片的背後,一場「看不見的貧窮病菌」迅速蔓延,他們都說自己像《寄生上流》的基宇一樣,我都計畫好了,我人窮志不窮……但,炒房集團卻用年輕人的青春與未來做擔保,撐過去夢想實現?撐不過去落入蟻居的人生隧道?
首爾,是光鮮亮麗的世界之都?是集韓流偶像的追星之冠?
是流浪者的慾望城市?還是年輕人的無情城市?
為什麼越認真生活越貧窮,為什麼無法擺脫住在活人棺木中?
韓國首爾蟻居村的居住殘酷史,報導者之眼,給我們一面警世鏡子,探照出腥風血雨的剝削之路,無論年老、年輕的未來都心驚膽顫……

閱讀本書之前:
●蟻居房:將一個房間隔成一次能讓一、兩個人進去的空間後形成的房間。通常大小為三平方公尺,多以不需要押金、每月收取月租的方式營運。(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
●地頂考:指的是「地下室」「頂樓加蓋」「考試院」三種居住的簡稱。
●貧困經濟:為了最低限度的生存、為了獲得「一小片」能夠棲身的空間掙扎著。但卻有人利用他們的「貧窮」「困頓」獲取暴利,接近剝削的租賃業堆積出一座財富高塔。
●城市貧民:雖然擁有工作能力,也是有工作意願的「經濟活動人口」,但在當前的社會結構之下,他們是只能徘徊在勞動薪資體系邊緣的一群人。(語出《貧窮時代:大韓民國城市貧民的生活》)

貧窮者究竟是從何時開始?
又為什麼變得貧窮?
1. 記者出身的作者帶來第一手資料,真人真事令人更加鼻酸
本書是2019年5月以及10月至11月於韓國日報連載之〈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大學街新蟻居村〉等兩篇報導的背後故事
2. 揭露社會底層人們的居住現況,重新思考居住正義
用三百元購買你的悲慘人生,活人住的棺木,蟻居房
3. 完整記錄了貧困經濟最前線的生活慘況,是誰在無情的剝削他們
冷血的炒房者們,以下流的手段踩著貧窮者擠進上流

作者簡介:

李惠美 (이혜미)
大學主修中文與政治外交。
2015年於釜山日報展開記者生涯,期間曾轉任韓國日報企劃採訪組記者,現為政治組記者。曾獲韓國記者協會「年度女記者獎」、韓國記者協會「本月記者獎」「年度資料基礎探查報告獎」「韓國網路新聞獎大獎」等獎項。
將已故記者李容馬說過的「媒體最重要的功能是對權力的監視與批判,同時也必須持續不斷為社會的弱者發聲」謹記在心。
對書寫這個行為感到戒慎恐懼,成果雖總是令自己感到羞愧,但唯有寫作時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活著。現在正為了拯救沒有被世界選擇、被遺棄的話語,而持續書寫著。

(編註:李容馬,2012年為了訴求新聞報導自由與正義,與工會成員一起策劃了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因而被MBC電視台以「擾亂公司內部秩序」為由解雇。出版《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網路與書出版〕)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