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背後的心理學:行不通就換方法,建構有效的數學思維 | 拾書所

解題背後的心理學:行不通就換方法,建構有效的數學思維

$ 334 元 原價 380

「我就是不會!我的數學就是爛!」
一遇到問題,腦袋就僵化、衝動又焦慮,
怎樣的心理因素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改進年輕時就養成的無效思考模式,
給從小就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的人。

解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整天解題無數,從在聚餐時分攤帳單、開車時找出最佳路徑、訂購派對食物、安排家具動線等等都是。對許多人來說,應付這些問題輕鬆愉快,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許多人自小學習數學的經驗就是挫折連連,這讓他們自小就養成迴避問題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延伸為終身的迴避模式和習慣,讓解決問題變得比實際上更困難。然而,身為心理學家的本書作者們非常瞭解人們在面對該解決的問題時,在認知和情緒上許多難處和焦慮。並瞭解無效的思考模式從年輕時就開始,隨著時間而固化。解題能力的優劣與其說是智力差異,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礙,以及需被認知的無效思考模式。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和教育來做調整的。

本書提供讀者解決難題的策略,也提供了清晰的步驟,讓人洞察自己的盲點,同時也重新定義所謂的信心是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找出好的解題策略,必定要不斷嘗試、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並且要有為了成功願意接受失敗想法。

此外,作者也指出影響我們解題能力的眾多心理因素,包括:曲解問題、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沒有彈性、想法僵化、焦慮、注意力缺失、健忘以及衝動。本書將提供範例,展現常見的數學及日常生活問題以及與每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因素,藉此幫助讀者瞭解必要原則,並成為一名好的解題者。

本書給那些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或「說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的讀者。若能面對自己的焦慮,發展出更優秀的心理技巧,改善自身能力,重拾對於數學和邏輯問題的信心,並找到學習的意義,便能在未來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好好梳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並擁有能看待自己的新觀點。

作者簡介:

艾佛瑞德.S.波薩曼提爾 Alfred S. Posamentier
紐約市立大學附設紐約市科技學院的傑出講 師。紐約慈悲學院教育學院擔任院長,並是數學教育終身職教授。超過六十本以教師、中小學生及普羅大眾為目標讀者群的數學著作,致力於改善學生的解題技巧,以超越傳統教科書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

蓋瑞.葛斯 Gary Kose
長島大學布魯克林校區心理學教授。1981~84年間就加入羅格斯大學認知研究教學團隊,研究興趣擴大到一般認知中的相關問題,完成了記憶、敘事理解以及檢視脈絡和行動對解決問題的影響等相關研究。

丹妮耶爾.索羅.維葛達默 Danielle Sauro Virgadamo
臨床心理學家,興趣在親職訓練及兒童行為問題。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以學校為基礎的心理健康干預、量表編製,以及雙胞胎的心理健康。

凱瑟琳.基芙.柯柏曼 Kathleen Keefe-Cooperman
合格臨床心理學家以及長島大學諮商及發展系助理教授。她理解到人們面臨的挑戰會對他們的成功造成負面影響,然而辨認出這些障礙還不夠,他與她的同僚作者合作提供了要學習以信心面對嶄新問題的成功方法時所需的技巧。

譯者簡介:

謝雯伃
自由譯者,曾任台灣立報國際新聞編譯多年,譯作包括《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夏日)、《思考的演算》(八旗)、《走路的科學》(八旗),以及多本生活類作品。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