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歷史 | 拾書所

模糊的歷史

$ 360 元 原價 400

「模糊的圖像常常不就是我們需要的嗎?」哲學家維根斯坦的這句話現在看來仍舊不過時,透露出「模糊」於我們之中存在的必要性。

本書以不只是藝術史的角度,詳細地考察梳理了「模糊」這個至今仍為當代所熟悉與慣用的圖像/影像特徵及技法術語,其類型與承載的意義,以及所衍生出的跨越圖像史、科學史、感知史與文化史的種種問題。例如19世紀末的圖像史何以發生了從「清晰」轉向「模糊」的範式轉移;文學家歌德為何抗拒配戴眼鏡,並認為眼鏡讓人只能停留在事物平庸、膚淺而無足輕重的表面;攝影技術發明之後,「模糊」又是如何成為攝影師用以證明攝影也是一門藝術的手段;以及直至今日,我們仍透過LOMO相機與商業攝影手法去追求「模糊」效果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模糊」本身其實並不模糊,而且它還甚為有趣。

商品特色
本書主要探討「模糊」這個自西方文化史與科技史,擴散到現今全球包含繪畫、攝影、乃至動態影像的視覺藝術領域之重要媒介與美學問題。

作者簡介:

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
德國藝術史學家與文化科學家。1967年生於慕尼黑,從1986年起在慕尼黑學習哲學、藝術史、邏輯/科學哲學與德國研究。2006至2015年,在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形藝術學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Karlsruhe)擔任藝術史和媒體理論教授。目前居住於萊比錫,並為自由作家,著作等身。於臺灣的譯著有《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2015)

譯者簡介:

胡育祥
教育部公費留學德國,專長文化、媒介、技術與社會研究,譯有《大眾媒介的實在》、藝術史與媒介史多篇文章。擅長德英翻譯,若有翻譯需求,歡迎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