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紅: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 1830-1990 | 拾書所

草山紅: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 1830-1990

$ 332 元 原價 420

陽明山,一座被「茶」塑造的山
「茶」為這座山帶來了多元的族群,更讓這座山與世界相連


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中,你是否曾經注意到:
有些茶樹混生在雜木林中,附近還有用途令人好奇的石屋遺跡?
走在許顏橋、三板橋上,你是否曾經好奇,是誰修築了這些道路?
其實,這些都是兩百年前,一種特殊的人為生產活動在山留下的線索。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茶產業不可能憑空而生,是人帶來了茶種和技術,因此茶產業史也是人群的歷史。大屯山原是平埔族活動空間,清代漸有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等地的移民向平埔族租地種茶。人群也帶來信仰,三芝的尪公信仰,三芝、淡水的九庄輪祀大道公,士林的合諴宮媽祖遶境,都與種茶密切相關。今天陽明山上的許多古道、橋樑,也是因應早年運茶需求而建造。茶產業讓多元族群共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上卻沒有發生過械鬥的紀錄。簡言之,茶業塑造了陽明山的人文地理。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的巔峰時期,使得大屯山區出現製茶場林立的盛況。80年代的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島內市場右面臨中南部茶葉競爭,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的茶產業始步下歷史的舞台。

如今陽明山上的茶產業的榮景不再。然而,造訪陽明山的遊客,倘若細心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野化的百年老茶樹,或發現石造的茶寮遺跡,可以走在茶農、茶商往返的古道上,那些因茶產業而生根的民間信仰也存續不絕。這座山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仍然在時間中持續地進行著。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有關陽明山茶產業史的專書,看見兩百年來陽明山茶產業變遷。
★ 了解今日陽明山人文地理,橋樑道路、住民記憶、民間信仰中茶產業的影響。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歷經三年計畫研究成果。
★ 師大台史所助理教授陳志豪研究撰寫,從清代土地契約、商業紀錄,日治時期土地與產業調查報告,加上田野調查、訪問地方耆老,完成這本貫通古今的陽明山茶業史。
★ 內附彩色照片,讀者可按圖索驥尋訪陽明山茶業遺跡。

推薦人
邱垂豐(行政院農委會茶改場副場長)
洪伯邑(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涂豐恩(《故事》創辦人、聯經出版總編輯)
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張隆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鐵志(《VERSE》文化媒體創辦人)
許佩賢(國立師範大學台史所教授)
黃貞祥(清大生命科學院助理教授、《Gene思書齋》創辦人)
瞿欣怡(作家)

作者簡介:

陳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歷史地理研究,以淺山丘陵地區的歷史變遷為題,著有《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等研究。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18年起,委託陳志豪帶領師大臺史所師生,進行清代、日治、戰後的陽明山地區茶產業調查研究。該計畫歷時兩年,結合史料研究、田野調查等工作,完成陽明山地區兩百年茶業史研究報告與影音成果。為了向讀者大眾介紹陽明山的歷史與人文,陳志豪重新改寫過往的研究報告,將學術研究成果寫成《草山紅》這本面向大眾的公共史學著作。期望這段歷史的發掘,能帶領讀者們在走訪陽明山時,獲得更深刻的旅行體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