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電影聖經:從默片、有聲電影到數位串流媒體,看百年電影技術的巨大飛躍,如何成就經典 | 拾書所

世紀電影聖經:從默片、有聲電影到數位串流媒體,看百年電影技術的巨大飛躍,如何成就經典

$ 948 元 原價 1,200

電影是時空的世界語,
是夢想家、局外人、理想主義者、哭泣者和害羞者的語言。


這樣的人在千年後依然存在,
同樣地,電影的樂趣也會以某種形式存在。
這是一個關於創新的故事,它為聰明的普通觀眾而寫,
而聰明的觀眾推動了電影的創新。
本書之所以有價值,
它並不只是以編年史的方式在介紹電影媒體,
而是提取的都是一些偉大的電影。

世界電影在今天已經發展成最廣為流傳的藝術形式,
過去一些晦澀難解的作品,只要稍加詮釋,都會變得晶瑩透徹。
本書探討的重點,主要放在最具創發性的電影,
不管這些電影是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製作的。

作者並未對個別影片的情節細加解說,
只盼讀者在閱讀之後,能親自走訪,
實際去發現電影的繽紛與奧妙。

本書探討的並不光只是西方電影,而是世界電影;
並不以西方掛帥,而是主張非西方電影也有其獨特的表現。
本書也企圖主要聚焦在電影製作的核心創意人物──導演,
不只因為我們在銀幕上所看到、聽到的一切都歸功於導演,
更因為導演是讓靜態的劇本文字在銀幕上生動起來的主宰。
許多電影之所以成功,固然要靠演員、編劇、製片、剪接等人員的通力合作,
但導演是把這些創意元素組合在一起的靈魂人物。

【本書簡介】


從無聲電影開始談起,不僅囊括好萊塢的主流電影,
也針對歐洲、日本、華語世界、印度、伊朗等曾經引領世界風潮的各國電影,
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讓影迷們有所依循,茅塞頓開。

這時期,探討了早期電影令人驚豔稱奇的技術表現,
以及西方電影如何將這種技術表現,轉化為敘述性的創作媒介。
另外也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電影工業對電影製作的控制。
日本電影在這幾年走的是另一種途徑,作者對兩者間的基本差異有所著墨。


1927年之後,隨著電影歷史下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始,世界各地的電影開始發聲。
起初,因為設備笨重,有聲電影是呆板的,
觀眾會聽到生硬的談話、人們唱歌、關門和狗叫等雜音;
然後,電影製作人發現,
透過聲音,劇中角色可以表達出他們的想法,來使他們的電影更加親切。

有聲電影時期,探討的是東方電影的興起、好萊塢的浪漫電影,
以及寫實主義電影的傳承及其影響。
此外,也會談到1950~1960年代西方電影的流行與拓張,
還有1970~1980年代世界電影的巨大分歧。


1990年代,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對電影的復興充滿信心。
伊朗導演製作出令人驚訝的原創性電影、澳洲和紐西蘭出現一段全盛期;
東歐和北歐不僅推出偉大的新作,而且還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新美學運動。
1990年代末期,南韓、泰國和越南製作了最出色的電影。

數位化電影製作技術改變電影,甚至比聲音的出現更為徹底。
電影可能以錄影機拍攝、攝影機的尺寸有如一片麵包或更小、
使用兩個工作人員而不是十個或更多、在家用電腦剪輯、在簡單的錄音設備上配音……
電影製作的世界不再那麽高不可攀,不再只有少數幸運兒才得其門而入。

在上一代,我們在電影院乖乖坐定看電影;
如今,我們都在家用Netflix等串流平台,
可以按下暫停鍵,去上個廁所、接聽電話或打開APP叫美食外送。
串流媒體讓電影直接進入電影愛好者的生活……

作者簡介:

馬克.庫辛思Mark Cousins
作家、電影評論家、製片人和紀錄片製作者,2011年把其作品《The Story of Film》製作成900分鐘的精彩紀錄片影集,囊括100位創新名導以及超過1000部影史經典,在網路電影資料庫 (IMDb)上獲得8.5高分評價。2021年推出2小時40分鐘的續集《The Story of Film: A New Generation》,入圍同年的坎城影展金眼球獎(Golden Eye)。
他也是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的總策劃,也是《展望》(Prospect),《聲與影》(Sight and Sound)和《泰晤士》(The Times)的定期撰稿人。

譯者簡介:

蒙金蘭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從事旅遊採訪工作二十餘年。曾任TO'GO生活情報主編、行遍天下旅遊月刊副總編輯、蘋果日報副刊旅遊組記者等。目前為自由工作者,仍以旅遊報導為主,近年負責採訪兼編輯完成的旅遊書包括墨刻出版社所出版的《韓國》、《大首爾攻略完全制霸》、《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出發!韓國自助旅行》、《出發!澳洲自助旅行》、《西班牙》、《希臘》《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德國》《瑞士》《紐西蘭》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