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術》的創作是有感於網路文化長期以來,浮誇、扭曲、真假難分的現象,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引發了更多的焦慮與悲情,於是,從影像拍攝記憶的斷裂點出發,意圖藉由:生活中的真影像、偽遊記,讓新、舊、真、假的語言、故事和情感,來對應當今網路訊息真假難分的困境。因此,書中52件影文並置的作品,有:
溫馨的「臺式常民看板」——調侃網路上誇張不實的銷售誘惑;
直敍、類訊息的文字——省思過度包裝的網路行銷;
擬真的小說——影射網路訊息真假難分的現況。
除了藝術內涵的探索之外,在實體藝術書的形式上,《招.術》也意圖以上下或左右並置,「近似時空」的流動想像,突顯了網路傳播過程中,觀者多不花⼼思、匆匆⼀瞥的⼼態,並進一步思索攝影者在拍照現場的思維心境:
1.對象眷戀的情感
2.⼈在照像中的主體性
3.既連續、又間斷,影像紀錄的破⼝
《招.術》更以跨頁單張影像中,顯著的「裝訂線」來呼應「既連續、又間斷,影像紀錄的破⼝」的思維,再次
提醒:創作活動中,作者無法避免的主觀選擇
凸顯:影像還原現場,在資訊上的斷層與落差
強調:人在認知過程中,總是不連續,甚少全程參與的現實
體悟:靜態影像從未被完全固定下來的哲思
並大膽提出:「影像紀錄」沒有永遠死亡這件事!
作者簡介:
作者:
游本寬,現為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專書出版
2020《口罩風景》
2019《超越影像「此曾在」的二次死亡》
2017《「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2015《五九老爸的相簿》
2014《鏡話 ‧ 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
2012《游潛兼巡露──「攝影鏡像」的內觀哲理與並置藝術》
2011《臺灣公共藝術──地標篇》(政大學術研究出版補助)
2009《臺灣美術系列──「紀錄攝影」中的文化觀》/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3《美術攝影論思》「藝術論叢」80 / 臺北市立美術館(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2002《臺灣新郎──「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2001《真假之間,游本寬閱讀臺灣系列之一》/ 交通大學(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 臺北 / 遠流
1990《游本寬影像構成》
個展選錄
2018《動 ‧ 風景》照片裝置 / 2018 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中正紀念堂
2017 <老闆!老闆?摩鐵——>照片裝置 / 華山藝文特區
2016《黑白攝影》/ 2016 台北國際攝影節「師輩秀」,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2015《五九老爸的相簿》,2015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2014《鏡話 ‧ 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2014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2013《台灣水塔》/《臺北聲音 ‧ 臺北故事:聲音藝術家的回顧》音樂會暨影像裝置展,台灣音樂館
2013《遮公掩音》游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11《東看 ‧ 西想──游本寬「編導式攝影」》,上海師範大學藝廊
2011《潛 ‧ 露── 2011 游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10《真假之間──「永續寶島」》,臺北,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2009《真假之間──「信仰篇」》影像裝置,國立臺灣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8《台灣百貨店》/《亞洲視覺設計大觀》,藝術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
2008《台灣水塔》/《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
2008《台灣圍牆》影像裝置 / 《不設防城市──建築與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8《台灣公共藝術──地標篇》影像裝置 /《非 20℃──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常溫』影像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7《台灣房子──色彩篇》/《築 ‧ 影》攝影名家四聯展
2003《私人展覽》觀念藝術活動
2002《臺灣房子──民宅系列》/《臺灣辛美學》,臺北,觀想藝廊、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2002《臺灣新郎》/《跨文化視野》,美國,賓州 Southern Alleghenies Museum of Art
2002《法國椅子在台灣》,美國,費城,彭畫廊
2001《閱讀台灣,1212》,新竹,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2000《台灣房子在柏林》影像裝置,德國柏林 Forderkoje 藝術空間
1999《法國椅子在台灣》影像裝置,臺北,伊通公園
1990《影像構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中,省立美術館
1984《游本寬首次攝影個展》,臺北,美國文化中心
作品典藏
《潛 ‧ 露》系列十件,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遮公掩音》系列三件,私人典藏、《潛 ‧ 露》系列五件,臺北市立美術館、《東看 ‧ 西想》系列八件,上海師範大學、《台灣新郎》系列十件,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水塔》系列十件, 福建泉州華光攝影藝術學院「郎靜山攝影藝術館」、《法國椅子在臺灣》、《臺灣新郎》,紐約州水牛城的第六及七 屆《CEPA 藝廊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芝加哥地圖 C-5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房子在柏林》衣櫥系列,德國 柏林 Forderkoje 藝術空間、<有關於高更>、<蘇珊的日記第三十六頁>及<紅色染料 #5 >,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