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成蹊--桃園文史藝術與社會研究 | 拾書所

桃李成蹊--桃園文史藝術與社會研究

$ 428 元 原價 450

《桃李成蹊》收納的七篇文章含括「物與環境」、「人與文化」,以及「跨領域教學與社區關懷」三個主題,每篇文章內容均體現桃園這座城市變遷的特質,描述了桃園的「變」與「不變」之間,一方面匯聚能量推動桃園學的研究,另一方面透過教育,讓桃園學成為可以引導市民及學生有感的歷史研究。

作者簡介:

● 何彩滿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擔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與榮譽助理教授。除華人家族企業研究外,亦同時從事經濟社會學、資本主義和全球化課題的研究。

● 魏立心
社會觀察者,13 歲起獨立周遊列國,求學於紐西蘭、英國和美國。喜歡學語言、品文化、親近大自然。熱衷藝術創作及賞析。研究興趣包括:參與式藝術、都市公共藝術、生態藝術、原住民文化、藝術與人權。美國Ohio University 跨領域藝術博士。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聖約翰大學,現於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藝術說桃園、藝術和都市、環境藝術、街頭行動藝術,以及生態工程與藝術的對話等課程。

●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副教授,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中國近代戰爭科技、史學史等領域。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等專書,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學術書評等80 餘篇。

● 鄭政誠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輔仁大學及臺南師範學院,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桃園學研究中心主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臺灣文獻》編輯委員。著有《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帝國殖民教育的佚出》等學術論著數十種。另總纂《續修桃園市志》,編纂《續修臺北市志經濟志商業金融篇》、《新修桃園縣志
志首》、《梧棲鎮志》等地方志書,主編《秉筆治史:賴澤涵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移轉與質化:桃園閩南文化論集》、《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史匯》、《兩岸發展史研究》、《桃園文獻》等學術刊物。研究興趣為近代臺灣史、區域研究與歷史教育。

● 陳康芬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暨全球客家與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專長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含客家文
學)、通俗文學、文學社會與文化理論。著有專書《詩語言的美學革命-台灣五○、六○年代新詩論戰與現代軌跡》(2018)、《e Societal Research of Taiwan’s Anti-Communism Literature in 1950’s》(2015)、《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年代反共文學研究》(2014),以及〈意識之於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的倫理議題探究與反思價值素養〉、〈曾貴海《原鄉.夜合》詩語言的台灣客家性建構與台灣主體認同〉(2021)等多篇論文。

● 鄭芳祥
1978 年生,成大中文系博士,中央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主要關注宋代散文,近年亦在因緣際會下,接觸民間信仰、廟宇文化調查。正是這生命的轉彎處,澆熄我自以為是知識菁英的傲氣,導正我因學術研究範圍囿限而生的偏執,讓我能自然且誠心的禮敬天地諸神,在香火繚繞、信徒駢肩的聖域中,雙手合十、鞠躬行禮。

● 巫秀淇
桃園平鎮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目前擔任桃園市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致力於推動人與人間,以及人與土地間的親密對話,藉由社區營造的方式,走入社區,與社區的人、事、物互動,嘗試在營造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的方向上做努力。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