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層、三層,到底是什麼樣的地形,猶如階梯一樣一層一層的上升?
哈盆、霞雲,這些看似無關的地名,事實上都是指涉著相同的地景?
滾水、泡泡,如此生動可愛的名稱,會用來形容的是什麼樣的地形?
浸水、大禹,兩個聚落命名的由來,代表曾遭受什麼自然災害威脅?
崁頂、崁腳,兩地的高度差不多?溪頭、坑尾,都出現在河流源頭?
究竟環境識覺如何影響聚落命名差異?先民真的頂腳、頭尾不分嗎?
過去聚集而居的人群常以附近的環境特徵為聚落命名,因此聚落地名
可作為了解早期居民如何看待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一種途徑。
認識一個地方,不妨就從地名開始吧!
撰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更系統化、更具象的方式,以豐富的地圖、地形立體圖、歷史地圖、衛星影像、空拍照片等素材,展現聚落地名中隱含的地形、地景、自然災害與環境變遷,提供另一種認識地方並了解環境的取徑。
此外,本書也建置了各主題的地名全臺分布圖與地名列表,並提出一套可善用政府公開資訊的操作流程,以及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視覺化呈現地名與地形關聯性的方法,希望可以藉此讓讀者發掘更多在地的地名故事。
作者簡介:
沈淑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李聿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士
陳銘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士生
羅章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