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標立了傳統學術的軸線,清代則是傳統向現代換軌的中繼站。當時考據學家既沿襲東漢古文家法,但又以近似主客對立的方式,進行窄而深的分科研究;今文學一脈,逕溯西漢「公羊學」通經致用精神,但微言大義之間,又可覓得近代民權、法治的胎動;清代尚有宋學一脈,由道德本體,樹立「人格本位的政治觀」。而錢穆據以評騭清學的判準,是宋代「天人合一」關照下,知識、道德、政治一貫的「明體達用之學」。其詮釋危機在於:如何面對人與上帝的「存在之鍊」斷裂後,事實與價值分立、政治「合法性」與宗教「神聖性」脫鉤的近代西方文化?
作者簡介:
許惠琪
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專長領域為中國思想史、宋代學術、清代學術、史記。研究方向上,除原始文獻的稽考綜攝外,兼及思想史中天道觀、宇宙觀、人性論所形塑的政治、法律文化與西方法政哲學之參照。曾獲中國先秦史學會舉辦之「第二屆中華文淵獎」優秀論文獎、全國學生文學獎,著有《劉師培論清代學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並發表學術思想類論文於《臺大文史哲學報》等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