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審美經濟 | 拾書所

新審美經濟

$ 356 元 原價 450

奇觀(Spectacle)、沉浸(Immersive Theatre)、可愛(Staging Cuteness)、振奮(Thymos)──從日常生活到理論思考,在當代文化產業與審美經濟風潮下,新的審美範疇蔚然成形,並且正在改變世界!

◤在當代文化產業與審美經濟風潮下,一些新的審美範疇蔚然成形,包括劇場的沉浸式審美(immersive)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欣賞經驗;可愛(cuteness)及其相關授權商品提供消費大眾建構社交生活並獲得認同的契機;奇觀(spectacle)掙脫被預言的同質化窘境,在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等領域中展現旺盛創造力;網際網路世界中尋求認同的振奮(thymos),也正改變社會結構與秩序。

◤美學、審美,不再侷限於美感闡釋與藝術哲學,是探索多樣的感性狀態,也不再侷限於傳統藝術領域,而是關注當代可能發生的所有審美經驗,包括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實踐。影音多媒體、資通訊科技與網際網路,形塑了新的感知模式、意義與價值,成為當代經濟最主要驅動力,並邀請社會大眾以其心靈與感官創造性參與。

◤新的審美範疇是時代產物,它們不是阿多諾所形容的虛幻娛樂;相反地,它們如同美感、崇高、幽默等傳統範疇,都能帶來審美快感,某些極致狀態下,同樣激發出「燦爛的感性」,為生命開展出一個意義豐滿的超越境界。

◤當代文化產業商品與作品一如過往的文化藝術創作,消費者積極展現主動性,尋覓並建構多元審美價值的生活樣貌。

◤本書所討論的新審美範疇,在文化產業與美學領域中,仍屬尚待深入發展的課題,吸引人一探究竟!

∣專文推薦∣
向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林谷芳(前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國策顧問、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前所長)

感性作為審美經驗的一種感知,正在超越「美感、崇高、幽默、模仿、滑稽與嘲諷」等傳統的審美範疇,形成在當今世代更為活躍的「沉浸」、「可愛」、「奇觀」與「振奮」新審美範疇。在此基礎上,潘罡構築了其「新審美範疇經濟學」的理論基石。如果說波默審美經濟的研究開創了文化生產審美經濟的理論審視,那麼潘罡的新著則給我們拓展了數智時代審美經濟研究的詮釋範疇,帶給我們知識的啟迪。──向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這是一本對審美經濟作哲學性思惟的書。新審美經濟一詞,說明了所面對的是新問題,這問題不只是現象的,更深的,還牽涉我們究該如何看待人類的感知經驗,不僅對新經驗的出現提供了另一向度的觀照,對許多人眼中所謂流行的、商業的、日常的審美化實踐,其在生命與文化上的可能意義,也作了一定的描述與奠基。──林谷芳(前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國策顧問、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前所長)

作者簡介:

潘罡
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1988年起潘罡進入媒體與新聞界工作,期間曾受聘於新聞局擔任「金曲獎」評審委員、彰化縣政府演藝團隊評議委員、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文化部表演藝術扶植團隊評鑑委員、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聯盟監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亞太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兩岸文創促進中心執行主任等職位。曾獲2013年文化創意產業新聞報導獎、第17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獎。2016年起開始擔任大學教職,並兼任《中國時報》、《旺報》文化評論專欄作家。相關文化著作包括《畫說人生》(甯文創出版)、《追尋光彩的音符》(時報出版)、《電影檔案:林青霞》(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委會出版);譯作有《歌劇的饗宴》(萬象圖書出版)、《巴哈傳》(萬象圖書出版)等。

主要工作資歷
1988—1991年 《影響電影雜誌》專題編輯、音樂編輯
1993—1995年 《聯合報》記者
1995—2008年 《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
2008—2010年 國家文化總會(現更名為「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2010—2014年 《旺報》文化副刊主任暨《兩岸傳媒》副總編輯
2014—2016年 《兩岸傳媒/文創》總編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合辦)
2016—2018年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副教授
2018迄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言暨文學系文學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管理碩士
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文學哲學博士(Ph.D. in Literature)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