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普立茲獎得主,史上首位獲獎女性
三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女性意識先驅
─────────伊迪絲‧華頓 Edith Wharton─────────
重現十九世紀鍍金年代紐約風情,生動寫實上流社會的愛嗔癡
最痛徹心扉、感人肺腑的結局,悸動著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一本優雅精緻、永不褪色的愛情小說經典
--------------------------------------------------------------------------------------------------------------------------------
《純真年代》的主要情節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也是作者伊迪絲‧華頓度過童年與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兒長大成人,進入社交界,訂婚又解除婚約,最後嫁人、渡過了婚後的最初幾年,離婚後遷往巴黎。時隔40年後,身為小說家的華頓回顧這個養育過她、也束縛過她的上流社會,百感交集:既有親切的眷戀,又有清醒的針砭。
以一段上流社會的浪漫愛情故事為主軸,華頓鉅細靡遺地描述了那個宛如金字塔般的社會,用她所屬權貴階級的生活記憶,構築了她童年時光的紐約。這個如今看來神祕的世界,在華頓的小說中鮮明活躍了起來,我們得以重新體會到鍍金年代的生活,充滿講究的華服、佳餚、美酒,以及上流社交界最在意的「禮面」和「禮教」。
在華麗場景掩映下,華頓讓人見識到上流家庭如何事事小心謹慎,念茲在茲的都是合乎體面的道德觀。例如當歌劇進行到哪一幕時禁止走動和說話,年輕男女訂婚後訂婚期不可太短,也要一一拜訪家族的親戚等等。在這位文學界貴婦的筆下,十九世紀末的紐約迷人、神祕,這些權貴眼中的世界總是美好、無暇,善惡之間有著非常清楚的界線,只要稍有不慎,就會被貼上「惡棍」、「蕩婦」的標籤。這些上流人士的世界非常狹小,這些人不會談論戰爭、社會貧窮問題,他們的對話總是有固定模式,在這些穿著講究華服的身影包圍下,呈現出一個無憂無慮童年般的時代氛圍。
華頓用大量篇幅鋪陳上流社會的生活細節,敘述小說主角紐蘭.亞徹的年輕靈魂被束縛在這個小世界。他厭倦這個世界總是喜歡假裝一切都很美好。他的妻子梅.韋蘭是上流社會教養出來的樣板妻子,無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是那麼刻意,彷彿一切都有標準答案。在這個平靜的華麗世界,華頓用情感豐富的細膩筆觸,描寫她對上流模範夫妻生活的厭惡,以及追求真愛的渴望。
文學評論家說華頓用自身失敗婚姻的經歷,描繪這本小說愛倫.奧蘭絲卡夫人的處境;或許如此,所以當愛倫說出過往痛苦婚姻時說出的話,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蛇髮女妖並不會害人瞎了眼,只會吸乾人的眼淚。」婚姻帶給她的痛苦是那麼的深刻、絕望。這種似真還無的情感,令這本小說迷人且夢幻,道出浪漫又真摯的情話,揪住世上每個有情人的真心:「總是這樣,妳的每次出現,都讓我再重新認識妳一遍。」
《純真年代》經典之處,正是在於這些人物情感的藝術之美撼動人心。
--------------------------------------------------------------------------------------------------------------------------------
本書特色
★ 一九二一年普立茲獎得主,文學史上第一次由女性作家獲得此一殊榮。入圍二十世紀百大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以及企鵝出版社編選的經典系列(Penguin Classics)。
★ 再現珍.奧斯汀「維多利亞式」古典浪漫風情,唯美呈現十九世紀上流社會男女在禮教、真愛、情慾之間的輾轉反側。
★ 電影、舞台劇改編無數,一九九三年由名導馬丁.史柯西斯改編為古典愛情電影,三屆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金球獎影后蜜雪兒.菲佛及薇諾娜.瑞德主演,風靡全球。
★ 全球影迷殷殷期盼,經典時代劇《唐頓莊園》原班團隊製作的《鍍金年代》,HBO熱烈上映中。看劇之餘,本書是理解該時代美國社會階級心態的最佳著作!
★ 附伊迪絲.華頓生平年表
作者簡介:
伊迪絲.華頓
Edith Wharton, 1862-1937
原名伊迪絲.紐博.瓊斯(Edith Newbold Jones),出身於富裕上層階級,年幼時與父母一起遊歷歐洲,之後隨同父母返回美國定居,在紐約享受富裕的童年及青少年時光。自小就展露出對閱讀的喜好及創作天賦,十八歲即完成一則短篇故事,並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發表詩歌。
經歷過訂婚又解除婚約,1885 年與富裕的運動家艾德華.華頓(Edward Wharton)結婚。1905年發表小說《歡樂之家》(The House of Mirth)後備受矚目,獲得文學上的成功,六年後的《伊桑.弗洛姆》(Ethan Frome)更奠定其名氣及地位。
在那個現實主義文學的金色年代,華頓往來的對象多是作家及藝術家,包括她一生的摯友,知名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以及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安德列.紀德(Andre Gide)、辛克萊.路易斯(Sinclair Lewis)、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傑克.倫敦(Jack London)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華頓對園藝設計非常感興趣,作品中處處展現對建築與室內設計的獨到想法,事實上她的第一本出版著作就是《住宅裝潢》(The Decoration of Houses)。除了著書,她更在麻薩諸塞州建造了一座喬治亞風格的莊園「山峰」(Mount)與偌大花園,早年她在此處完成不少作品,也招待過不少美國名流。該莊園至今仍於每年5至10月間對外開放。
1913年,華頓與出軌的丈夫離婚,並移居巴黎戮力寫作,此後餘生多在法國度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華頓組織起慈善收容所安置難民。戰爭期間的善行,讓她於1916年獲法國政府頒發騎士榮譽勛號。
1920年出版《純真年代》,隔年榮獲普立茲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1923年她也成為首位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學位的女性。此外,華頓更於1927、1928及1930年三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根據華頓在自傳中的說法,《純真年代》的創作來自於一戰後的失落感,以及摯友亨利.詹姆斯的逝世。她如此寫道:「於此同時,我回到了一個對我而言早已消失的美國童年回憶,並找到短暫的逃避。但愈發明顯地,我成長並形塑我的那個世界,已經在1914年被摧毀了。」
她的小說題材廣泛,尤以描寫美國上流社會的世態風俗見長。她對南北戰爭後美國時代變遷與新舊價值的交替深有所感,包括新興資產階級大刀闊斧地闖入保守衰敗的貴族資產階級世襲領地,社會階級與經濟結構的脫鉤、迅速解體與重新組合,這些都在華頓的作品中充分展現。她善於用雋永的語言和細膩的文筆,把事件、人物及人物的心理活動刻劃得栩栩如生。這種反映人物內心世界、針砭社會時事的小說風格,被評論家譽為心理現實主義的代表。除此之外,華頓的作品充斥著許多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被後世許多女權主義者加以推崇,視其為女性意識的先驅。
經歷一場嚴重的中風後,1937年8月11日,伊迪絲.華頓離世,長埋於法國凡爾賽的美國人墓地。
譯者簡介:
賈士蘅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考古人類學系碩士,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及藝術史系博士班肄業,威斯康辛大學中文系博士班肄業。現從事自由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