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試論台灣文學如何成為文明/公民性的轉渡者 | 拾書所

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試論台灣文學如何成為文明/公民性的轉渡者

$ 360 元 原價 400

本書論及幾個與文學有關的敏感字眼,尤其文明性(civilité)與文明(civilisation),皆承載著歷史包袱和陷阱。文明恐怕涉及殖民侵略的自圓其說,而文明性常令人想到教育強加的規範和保守立場。然而激起論戰並非本書用意,重要的是冷靜思辯、重審這些觀念,以探討文明性與文學在現今時代的關聯。本書的創意發想在於藉玫蘭—卡吉曼(Hélène Merlin-Kajman)的轉渡性(transitionnalité)理論更新定義以考察台灣議題。

她從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 Winnicott)的轉渡物概念出發,檢視文學實踐。簡述之,文學亦有轉渡功能,能確保人之間內在心靈的溝通,發展相互主體對話,鼓勵平和論辯,進而搭起橋樑,其建樹性作用足以孕生有利於「共好生活」的文明/公民性,亦能強化民主進程。

文學實踐與其機制因而有不可忽略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的文明/公民性自有其獨特發展脈絡,本書多位作者無論是否依循轉渡理論,皆致力評析台灣民主之茁壯成長和文學的角色,從各自專研領域探討出版、文學史、社會學、哲學、影評、翻譯、教育等議題。

透過當代文評這項理論創見之引介及運用,本書期盼能為台灣研究開啟新的視野。

作者簡介:

葛尹風IvanGros,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研究專長為隱喻學和媒體研究,相關的專書著作有L'Imaginairedujeud'échecsetlapoétiquedel'ordreetduchaos.(《西洋棋想像與混沌和秩序的詩學》L’Harmattan,2011)和Logosetanalogia,lapenséeanalogiqueentreOrientetOccident(《邏各斯與類比: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類比思考》L’Harmattan,2017)。他是巴黎三大玫蘭—卡吉曼(HélèneMerlin-Kajman)教授主持的「轉渡」(Transitions)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經常參與其工作坊。2008至2011年任教輔大法文系;2013至2022年任教中大法文系,曾推動舉辦探討文學與文明性關聯的國際研討會,本論文專書即後續的部分成果。除了文學研究之外,他也是版畫家、圖像報導文學作家,目前已全心投入創作。他持續有作品及展覽發表,如2015年中大創校百年慶,受邀在中大藝文中心展出百件版畫作品,並出版《雷文斯布魯克集中營——追憶與見證》(ÉvocationdeRavensbrück)版畫圖文集;2016出版圖像隨筆集《版畫狂想》(Untraitd’esprit,deuxtraitsdepinceaux)(幸福文化出版)。

許綺玲,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早期研究重點為視覺文化、攝影史和攝影/文學,近年轉向法國現代文學,專研作家培瑞克(GeorgesPerec)的文學、電影、跨藝術作品,也不時論及台灣文學及美術。有多篇期刊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歐美研究》、《藝術學研究》等重要國內期刊,以及法國的CahiersGeorgesPerec。著作有攝影文學隨筆《糖衣與木乃伊》。譯著:羅蘭巴特的《明室》(LaChambreClaire)、班雅明的兩篇評論收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培瑞克的自傳《W或童年回憶》(Woulesouvenird’enfance)、小說《傭兵隊長》(LeCondottière)、散文集《空間物種》(Espècesd’espaces)。也曾合編論文集《變遷留轉:視域之境》(書林出版);主編暨專文執筆《游本寬》攝影家專輯(國美館出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