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不只是「動物」,而我們也不僅僅是「人」!
卸下生而為人的優越,理解、包容並交付愛予「牠」們。
探訪臺灣文學中最深情的動物與人文書寫。
從歷史到文化,聊動物談生命;引介文學裡之動物形色,呼喚牠們現身吶喊,
在流動的共感中,體現不同視野的島嶼萬物。
長久以來,動物在人類「大寫的歷史」中,往往不是被異化,就是被邊緣化,牠們是珍奇猛獸、是工具幫手、是貼心寵物、是食物獵物,唯獨不是牠們自己。
動物在人類文學作品裡,從未缺席。隨人類文明進程演繹,生態思潮脈絡浮現,在文學的牽引下,19位作家學者各別邀請文本背景中的動物輪番上陣。以時間軸序,爬梳臺灣文學中的動物書寫,從動物作為工具、商品、符號到成為主體;輔以空間視野,環顧各族群文化、探究不同類型題材、囊括藝術創作中之動物百態。更收錄「他山之石」專欄,對照日本、中國、馬華、香港等地文學裡的動物書寫,體現人與動物關係的普遍性和地域性。本書中各式動物形象、生命寫照、互動情感、符號象徵,都映照出人與「人以外的」——動物們的存在和真實狀態。當人類學習平等正視一切,才能為了人以外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何能「成為人以外的」?……它是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願景;也是一種指向後人類時代,人與他者界線流動的狀態;除此之外,它也同樣指向那些在自然大化之下,「成為人以外的」生命們,牠們同樣具有情感與性格,我們與牠們同死共生。
——黃宗潔|本書主編
如果文學能使我們稍稍謙卑自省, 臣服退讓、看見萬物有靈,理解人的蒙昧,我們就能認知其實怪物就是此生與各種生命形態交會並且曲折構成的、不完整的自己,也許我們也會明白,那難解不可測的、深淵的目光無意吞噬誰。
――柯裕棻|作家
本書特點
☉ 國立臺灣文學館|動物特展
蒞臨展間,穿越時空。透過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童話等動物文學,以大型情境藝術裝置、動態捕捉互動技術,開啟成為人以外的種種可能。
☉ 島嶼臺灣|在地動物導覽指南
時序橫跨清領日治、工業革命後、經濟起飛直至今日的臺灣;撰寫者囊括學者、詩人、小說家、藝術家;類型涉及科幻、奇幻、繪本甚至藝術創作和裝置,文學動物形象依序現身。
☉ 喜愛動物、生命、生態書寫之讀者|必讀書目
擺脫人本之史觀,以文學流動筆觸,敘寫各種動物生命的喜樂與悲哀。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黃宗潔(Cathy Huang)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長期關心動物議題,研究領域為當代臺灣文學、香港文學、家族書寫、動物書寫等。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與黃宗慧合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本書獲Openbook 2021年度生活書)。編有《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作者群簡介
余美玲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參與「《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畫」。研究主題與專長以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漢詩為主,亦擅長藉文本、文獻分析探究該時代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與傳播,以及傳統文人的藝術養成與大眾思想。著/編有《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灣漢詩三百首》、《臺灣古典詩選注》(二至六冊)、《周定山全集》(四冊)等書。
楊翠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文化與文學、臺灣史、臺灣婦女史、臺灣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相關議題等。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書。
馬翊航
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女性文學、臺灣當代小說。出版《藥罐子》、《此身》及《以我為器》及《原來你甚麼都不想要》。《以我為器》獲二○一八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年後臺灣作家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
葉淳之
府城人,兒時活動領域是臺南市中西區和安平區,成長遍及臺灣頭尾和海外。政大新聞所畢業,曾任記者、電視製作人,並得過一些文學獎,著作有《島嶼軌跡》、《我們的島》、長篇小說《冥核》和《思慕微微:走尋裡臺南》等。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香港文學雙年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二○一二年年度藝術家(文學),現居臺灣。
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等十餘種,講演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散文集《衣錦夜行》、《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
蕭義玲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小說、現代散文、文藝美學與思潮。曾獲東海文藝獎小說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佳作、竹塹文學獎舞臺劇本創作、文學評論類佳作、聯合報徵文首獎等獎項;出版《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
范宜如
臺灣宜蘭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市立敦化國中教師、韓國啟明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學、空間與文學、報導文學。著有《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合著有《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文學@臺灣》、《傾聽語文:大學國文新教室》等書,編著有《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與凌性傑合編)。
林楷倫
臺中人,想像朋友寫作會的真實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二○二○年開始在臺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二○二○年短篇小說首獎、二○二一年三獎,時報文學獎二○二一年二獎、臺北文學獎和臺中文學獎等。二○二二年出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
龔卓軍
生於臺灣嘉義,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民間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策展與評論的相關議題。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臺灣書店)、《身體部署》(心靈工坊),《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大塊),譯有《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眼與心》(典藏)、《現在之外》(典藏)等書。
二○一三年起展開展覽策畫工作,並於二○一八年以「近未來的交陪」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二○二一年以主編《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得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瀟湘神
本名羅傳樵,作家、實境遊戲設計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臺灣大學哲學所東方組碩士班,專長是儒學。性善論者。對人類學、民俗學、城市發展、腦科學等等有興趣。曾獲臺大文學獎、角川輕小說獎、金車奇幻小說獎、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補助等。著有《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金魅殺人魔術》、《殖民地之旅》、《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等長篇小說,並與多位作家合著時代小說《華麗島軼聞:鍵》、《說妖》、《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其中以《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於二○二○年獲選為《文訊》雜誌「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
林宛瑄
臺灣大學外文系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拆解一般討論疫情時常見的軍事隱喻,探討人與病毒之間的身動力交流。曾任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至退休,現為獨立學者,研究領域為德勒茲研究、生命哲學、通俗文化研究、偵探小說研究以及數位社會研究。自我認同為閱聽雜食性大型貓科動物,希望所有的動物都有一口好牙齒,能一直開開心心地享用喜愛食物的好滋味,吃飽飽睡飽飽開心玩耍。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研究專長包括精神分析、文學理論、動物研究。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文史哲學報》英文編輯、《中外文學》總編輯。書評、文化觀察及動物保護議題之評論文字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與黃宗潔合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編有《臺灣動物小說選》、合編《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等。
何曼莊
臺北人,著有《大動物園》、《有時跳舞 New York》等,現居美國紐約市。
羅晟文
生於臺灣高雄,畢業自臺灣大學電機所、荷蘭聖尤斯特藝術學院(Akademie voor Kunst en Vormgeving St.Joost)攝影碩士。作品關注中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常使用錄像、攝影、電玩、聲音與裝置等媒材,試圖誘發討論。完成學業後,現為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創意總監,旅居荷蘭,駐村於北極圈與荷蘭皇家藝術村。二○一九至二○二二年先後駐村於北極圈、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與法國阿爾勒。近作個展於荷蘭FOAM 攝影美術館、台北鳳甲美術館,並獲國藝會、荷蘭蒙德里安藝術基金會、荷蘭央行、伯恩哈德王子文化基金會資助。
邱鉦倫
家中養十二隻貓、四隻狗的人。努力寫字讀書教學只為了幫他們買罐罐。希望這世界的動物能更被重視,生命更被理解。
呂樾
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長年關注自然導向文學與生態批評等相關研究,近年則多思考人類世、新物質轉向等理論實踐於臺灣自然導向文學研究的可能,並嘗試與表演藝術、數位藝術領域間進行跨領域合作。
呂樾
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長年關注自然導向文學與生態批評等相關研究,近年則多思考人類世、新物質轉向等理論實踐於臺灣自然導向文學研究的可能,並嘗試與表演藝術、數位藝術領域間進行跨領域合作。
陳文琳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畢。花蓮時光書店店員,雙貓的墊員。喜歡書和逛書店。
林怡伶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職為教育部計畫專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