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 拾書所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 554 元 原價 630

我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再進化!
深具啟發性的殖民正義書寫,引領博物館走向未來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是記憶之所,還是記錯之所?

澳洲女孩的「不舒服藝術導覽」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揭發這段遮掩美化的黑歷史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更帶你認識為人類尊嚴、公平正義創作的當代重量級藝術家
Andrea Fraser|Kara Walker|Michael Parekowhai|Daniel Boyd|Micheal Rakowitz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創造過去與未來的批判性對話,
讓未來博物館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才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我們用故事定義自身,並為我們的努力播下未來如何被記憶的種子。」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所有自稱為探險家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艾爾金伯爵「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回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了約今日的3600萬台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出,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千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是否為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的產物,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讓家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發現澳洲的庫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致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了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表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了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挺身而出,誰的博物館?
一位澳洲女孩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為何攻讀藝術史的她充滿挫折?為什麼近十年來博物館比以前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她為何樂見在每年的原住民日,由原住民接管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導覽?博物館為何開始收藏抗議標語,為恐怖攻擊的致意悼詞建檔典藏?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出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了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只要你尋找。」
於是,她開始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之所以寫這本書,源於作者2017年6月開始進行的「不舒服藝術導覽」,討論藏於某個博物館的文物──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被用來講故事。她的導覽源自於一股挫敗感,當時她剛花了三年時間攻讀藝術史學位,這個學位完全漠視殖民史與帝國史,但博物館與藝廊卻正是由這兩種歷史打造的。課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國藝術有關的單元竟是選修。她見識到英國歷史課程的各種缺陷。學童讀了都鐸王朝和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奴隸貿易的起迄時代,但沒碰觸兩者中間的暴力侵略與戰爭,以及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創建。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只一種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家,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出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台上方或玻璃後面,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紀念型:收容那些貢獻之人
˙樂園型:重視體驗和裝置,帶領我們沉思反饋

我們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客觀的:它受到我們的身分、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本書以可在這四種類型博物館中的找到的文物為基礎,探討更大的歷史與認同問題,探討這些觀看與提問方式,以及隱藏在它們後面的概念與意識形態。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期待你我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了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家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出來──所以你要自問:
˙其中少了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
˙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
˙又是「偉大白種男性」的老套路嗎?
˙博物館的董事成員,是否為既得利益者,想藉此洗白公共形象,我們如何不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們學習的觀看方式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本能自覺?
˙我們繼承了什麼?有什麼負擔或特權?
其中故事,等你揭曉。

作者簡介:

艾莉絲.普洛特(Alice Procter)
物質文化歷史學家,「不舒服藝術導覽」創立者。她策劃展覽、組織活動、製作podcast,並在《暴露狂》(The Exhibitionist)旗下寫作。普洛特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學術工作集中後殖民藝術實踐與殖民物質文化、殖民定居者的故事講述、十八和十九世紀的白種人觀念、歷史創傷的策展,以及國族認同神話等主題的交會。曾上過BBC Radio 4的《頭排》(Front Row),作品不時發表於《紐約時報》、《衛報》、《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Aljazeera.com和《泰晤士報》。澳洲人,但在香港與倫敦長大。
網站:theexhibitionist.org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當代藝術,如何看》、《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建築的法則》、《好電影的法則》、《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譫狂紐約》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