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需要的往往不止是醫療
特別是對重症患者來說,他們更需要心靈的撫慰和情緒的理解
面對疾病的煎熬與不可知的未來
病人可能會感到憤怒、焦慮、絕望與害怕
而陪伴在側的照顧者
同樣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安、恐懼,甚至還有病患的情緒
然而,在這條路上,愛與親情會成為我們的翅膀
在我們走不動時,帶領我們飛越高山和峽谷
本書希望能夠為成為病人和照顧者的一把傘
為你們遮風擋雨,提供溫暖的陪伴和靈性的引導
與大家一起平靜走過疾病四季
初聞噩耗
.關於痛苦的質問:「為什麼是我?」
.關於未來的幻滅:「以後該如何是好?」
抗戰勇士的層層難關
.如何面對身體症狀造成的心情低落?
.該如何告知家人自己生病了?
長期抗戰的精疲力竭
.如何與漫長的痛苦共存?
.家人間有不同的醫療選擇時該怎麼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恐懼不安襲來,該如何安頓身心?
.是我沒把自己照顧好嗎?-談如何重建自我照顧的信心
當病況急轉直下
.希望在哪裡?
.如何滋養希望的生長?
.意義從何而來?
當生命走到終末
.當孤單感襲來……
.如何寬恕和好,除卻心頭牽絆?
.如何打包準備離開這段生命的旅程?
落幕時分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安詳離世?
.如何開口道再見?
你走了以後……
.可否不要說再見?
.分離後如何調適?
怡如一向注重與病友之間的關係,她希望與對方有深刻的生命連結,努力幫助病友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讓病友和家屬表達彼此相愛的情懷,攜手走過陰森幽谷。對於每一個病友和家屬,她都能很精準地按照每個人的特性與狀況,提供個人化的照顧,也能從安寧療護的原理原則中,看到個案的特殊性,給予適人、適時、適地的照護,很符合精準健康照護的時代精神。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建仁
正向的生命態度有助於人生各階段的轉換,靈性高的人,可以平和面對死亡,甚至用一種欣喜的心情來等待,因為透過死亡,可以與至高的永恆無縫接軌。我有許多老朋友的往生是非常安詳的,因為他們準備好了,家人也準備好了,這樣的死亡情景相當殊勝,家屬雖然不捨,但都非常安心。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秀丹
突然失去健康的時侯,你敢靠自己的心多近?這是一本讓我們學習「靠近」的書,靠近我們的心、我們愛的人,以及過程中的脆弱與疲累。陷入疾病的困頓時,經由怡如書中一封封的來信,我們得以擁有一份陪伴、承接和對話。
──────三軍總醫院社工師暨諮商心理師 蔡惠芳
怡如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將小愛化成大愛,透過細膩共感的敘事方法,將臨床經驗撰寫成一本書。每個人在自己人生路上的某一刻,都可能是病人,或是病人家屬,我衷心期待有多一點人閱讀這本書,從中感受安寧緩和療護對生命有什麼樣的幫助。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
專文推薦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
葉炳強 (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秀丹(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王淑貞(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王英偉(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
方俊凱(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王欽毅(台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臨床心理師 )
朱為民( 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家庭醫學科主任 )
沈心慧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理事長 )
李克勉(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仁慈醫院院長 )
黃曉峰(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暨緩和醫療醫師 )
楊玉欣(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育正 (馬偕醫院榮譽主治醫師;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趙可式(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
蔡惠芳(三軍總醫院社工師暨諮商心理師)
釋宗惇法師(大悲學院創辦人)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作者 陳怡如
心靈陪伴者。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緩和醫療碩士,曾任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關懷師、台北榮總大德病房全人關懷師、新店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關懷師、財團法人安寧照顧基金會靈性關懷師。現為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全人關懷師、天主教健康照護牧靈中心關懷師。專長為重症與末期病友之靈性關懷、喪親家屬之哀傷撫慰,以及助人者自我心靈成長與探索。譯作有《 天知道你失去的痛》,牌卡設計作品:「幸福導航卡」、「暖心祝福卡」。座右銘為「願孤單的人得擁抱,哀慟的人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