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生下葬的那天早上,
我塗上深紅色口紅,穿上寶石紅靴子,
下意識選擇不符合我的新身分的衣著。
是的,我選擇當30歲的新娘,而不是現在這位35歲的寡婦。」
▌ 如果可以,真希望手牽手喊123就一起登出
人活著,一生都在告別。喪偶是同時失去了愛情和親情,對感情很好的伴侶來說,更是難以接受。不僅如此,共同生活過的空間彷彿不再真實,而是有種走到哪都能見到缺席者身影的魔幻。
▌ 一小時之內,我從大哭轉為大笑,再嚴重自我懷疑
喪慟不是線性的,無法簡化成會依序經歷哪些階段。暫時不去想「他不在,你在」時,便能和這世界重新交流;當下一秒這念頭忽然衝出,奪回注意力,情緒便又失控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
▌ 我以為自己好多了,偶而卻發現怎麼還在原地
世界並不因某人缺席而停擺,時間依舊催促活著的人向前,傷心人在經過好一段時間的平撫後,以為自己終於走出來了;然而卻又會在某個瞬間,因為某個不經意的念頭,淚流滿面。
▌ 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但生活會慢慢給予答案
接受一個人永遠地缺席,是最大的坦誠。哀悼是為故人,也是為留下來的自己。時間能否撫平傷痕,仍是無解的答案,而死亡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學習正視哀傷,學習愛。
本書無法教人立刻轉換心情、振作起來,
但藉由作者的故事,可以陪伴傷心人走一段。
即使傷口癒合後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但死亡無法帶走的,是那份恆久的愛。
——誠摯推薦——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醫生
蘇偉貞│知名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凱特李斯特(Kat Lister)/
她是一名在倫敦工作的作家兼編輯。起初她在《新音樂快遞》(NME)擔任記者,後來逐間開始替《VICE》、《衛報》、《美麗佳人》等報章雜誌撰文,也曾為《The Feminist Times》的特約編輯。凱特在2017年後加入線上雜誌The Pool編輯團隊,任職自由特寫記者及新聞編輯,在該團隊任期兩年。從丈夫2018年離世後,凱特深入探索自身關於悲傷的體驗,以此主題替《星期日泰晤士報雜誌》(Sunday Times Magazine)、《星期日泰晤士報時尚特刊》(Sunday Times Style)和The Pool撰文。
譯者簡介:
龐元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在大腦外思考》、《打造100倍全球大市場》、《終結空氣汙染》、《聽見音樂的靈魂》、《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客戶一直來一直來》、《揭密風暴》、《第一探長的最後正義》、《法律,不只是法律》、《白蟻之魂》、《時間漩渦》、《獅子與我》、《查理桑莫的走騙人生》、《我繼承了一座莊園》等數十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