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之書:從自然物到人造物,萬物成形與屹立不搖的永恆祕密 | 拾書所

結構之書:從自然物到人造物,萬物成形與屹立不搖的永恆祕密

$ 394 元 原價 499

經典暢銷逾40年,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Tesla伊隆•馬斯克力薦必讀「這是一本非常好的結構設計入門書」!

―――

★長踞Amazon「結構」、「土木工程」、「建築材料」分類暢銷榜,難以取代的經典著作!
★收錄逾150張圖解,融合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旁徵博引,非專業人士也能無礙閱讀!
★Amazon 4.6顆星,《科學人》雜誌、《建築師期刊》讚譽推薦!


專業審訂──
呂良正│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

國內推薦──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阮慶岳|建築評論家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曾成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終身講座教授/跨領域設計科學中心主任
劉曼君|博士/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辦公室主任
鄭陸霖|《尋常的社會設計》作者、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從人造結構、自然界的結構到萬事萬物的結構秩序,包含所有結構,又不只是結構!

「結構」一詞,有人定義為「任何以荷重為目標的物質組合」;結構相關的研究是傳統的科學學門之一。工程結構假如損壞,可能會有人因此而死,所以工程師會竭盡所能,謹慎地研究各種結構的反應。但是,工程師和其他人談到他們的研究主題時,問題就大了,因為他們使用的語言十分怪異,導致有些人深信一件事:結構相關的研究,以及結構會怎麼承載重量,都是無法理解、無關緊要,又無趣至極的事。

然而,結構處處和我們的生活相關;畢竟,所有的動植物,以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多多少少都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力學力而不損壞,也因此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某種結構。談到結構,我們問的問題不只有建築和橋梁為什麼會倒,或是機械和飛機為什麼有時候會解體而已;我們還要問:

․蚯蚓為什麼會長成那個形狀?
․蝙蝠怎麼有辦法飛進一叢玫瑰裡,翅膀卻不會被撕裂?
․我們的肌腱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為什麼會腰痛?
․翼手龍的重量怎麼會那麼輕?
․鳥類為什麼會有羽毛?
․我們的動脈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能怎麼幫助身障兒童?
․帆船的帆為什麼會做成那樣?
․奧德修斯的弓為什麼會那麼難裝弦?
․古人為什麼到了晚上會把戰車的輪子拆下來?
․古希臘的投石機是怎麼運作的?
․蘆葦為什麼會隨風飄逸?
․雅典的帕德嫩神廟為什麼那麼美?
․工程師能不能從自然結構獲得靈感?
․醫生、生物學家、藝術家和考古學家又能從工程師身上獲得什麼靈感?

結構有可能會崩壞,也確實會崩壞,而且崩壞可能十分重要,有時還十分戲劇化。吊橋為什麼承受八線道的車流也不會垮?為什麼有些水壩能擋住幾萬公升的水,有些卻不行?摩天大樓、斜裁洋裝,或甚至是一隻袋鼠——這些物體的背後又有哪些設計原理?這些問題在這本書中都有答案。

不論是建築物、動物軀體、飛機或蛋殼,本書以通俗的方式,說明撐起世界萬物的各種基本原理。戈登用風趣的文字,結合他熟稔的專業長才和百科全書般的知識,探討包括「怎麼設計一隻蚯蚓」和「身而為梁好處多」等逗趣的主題,讓讀者深入了解人類和大自然創造各種物體的原理。此外,本書以清晰直白的用語解釋應力、應變、扭力、斷裂、壓縮等基本概念,即使是專業的建築師和工程師也能從中獲益。不論你想打造的是一棟房子、一艘帆船,或一台投石機,這本書都能讓你理解各種構件的運作原理,從接合、地板、天花板、船體、桅竿到古代大教堂的飛扶壁。

想要知道日常生活手邊各種事物的背後有哪些奇妙的科技,但又不想被專業術語淹沒?這本書就是深入淺出的最佳指南!

作者簡介:

詹姆斯•愛德華•戈登James Edward Gordon
1913年生於英國,為材料科學與生物力學領域的先驅研究者之一。格拉斯哥大學造船專修,除本作外,另有兩本影響深遠的結構和材料領域著作,《The New Science of Strong Materials or Why You Don't Fall Through the Floor》(1968)、《The Science of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1988),譯為多種語言,並廣泛作為中學和大學教材。

譯者簡介: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臉譜出版)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