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展示到風格,解鎖博物館的核心內涵】
博物館,所謂繆思的殿堂,
西文Museum原意具有收藏處的意味。
在其「研究」、「收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中,
做為繆思殿堂裡最基本的內涵,
絕對是「收藏」與「展示」。
「博物館,由於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其外部的造型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因此乃引起建築重要,還是展示重要的問題。尤其因為展示必須建造在建築物內部,建築物與展示配合的問題,乃至兩者孰應優先的問題。對於展示工作者而言,何者重要的爭論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展示是博物館的靈魂,一定要做好,才能達到設立博物館的目的。因為再好的建築,再好的收藏,沒有動人的展示是不足以使觀眾滿意的。」——漢寶德
相較以展示、收藏為主,傳統意義下的博物館;一座兼具有教育、研究等前瞻功能的博物館,展示上該如何規劃與呈現?施工時又需要注意什麼?在建築風格的認定上,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展示寶物的場所?還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藝術品?是一座代表國家文化水平的紀念碑?還是一座無名的為大眾服務的空間?漢寶德曾任科博館與宗博館館長,本書《繆思意境》收錄了他自1980年代以來對於推動創設博物館的種種觀察與建言,與當今博物館相關專著兩相對照,愈發體現漢寶德的真知灼見歷久彌新。
漢寶德身為台灣博物館的重要推手,繼前作《邁向繆思》彙集博物館的建築、論述與諍言。本書深入核心內涵,詳論展示與風格,為讀者揭開理想的繆思意境必備要項。
作者簡介:
●作者: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台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