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巴比松畫派最重要畫家之一的米勒(1814-1875),生長在一個宗教逐漸式微、現實成為藝術關懷主題的年代;
他卻在現實生活中最素樸、窮苦的農夫身上,看到了家庭的溫暖與宗教的榮光。
不論是〈晚禱〉或〈拾穗者〉,人都被高高的地平線所包覆,那份對上帝與自然的信託,在在鼓勵著人們:在現實的困頓中,永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與對人性光輝的信心。
作者簡介:
蕭瓊瑞
藝術的重要性就像水和麵包一樣,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聽到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這番話,或許有些人會質疑;藝術又不能當飯吃,怎麼會是生活的必需品呢?
藝術固然不能當飯吃,但生活中沒有了藝術,這飯吃起來便索然無味。在蕭教授的眼中,藝術不只表現於外在的作品,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偉大的藝術品。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生活,來塑造屬於自己的藝術生命。
因此,藝術之美即是生命之美。然而,藝術表現有其多樣性與深層內涵,想一窺藝術之堂奧,若非行家引領,恐怕會不得其門而入。
看似枯燥無味的藝術,由藝評家、藝術史家蕭教授講解起來,是如此的生動有趣、意味深遠;當歷史沉寂久遠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重新攤在我們眼前,竟是如此的鮮活而令人感動。
透過藝術,我們會活得更美、更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