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銷售超過百萬冊★
楊腓力畢生用心對待的一個主題!
────────獻給每個住在這嘆息星球上的人────────
一九四三年, 15歲的埃利.維瑟爾,目睹一位無辜男孩死於納粹集中營,內心充斥對信仰的失望,疑惑「上帝到底在哪裡?」。在當年維瑟爾的心裡,上帝已與這位男孩一同死去。
一九六七年,棲身某個農場的移工家庭,面對基督信仰無能回應他們的貧窮問題,教會只是空泛要求基督徒不斷為現況讚美感謝、不要埋怨,不禁咆哮,耶穌能否從十字架上下來,親身體會他們所過的日子。
身處不同年代,遭遇不同苦難,他們發出相同的吶喊,以及對上帝的質問。當受苦以各種不明白的樣貌出現,被龐大情緒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們,會很自然想知道「這些事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是我?」。甚至,有時原以為基督信仰能提供解答、給予安慰,沒想到給予的回應,竟是滿地的失望,或沉默。
然而,對痛苦置若罔聞,是上帝的本意嗎?
「痛苦的問題」一直是基督信仰深奧難解之謎。面對苦難的基督徒,就像走在一條鋼索上,就連那些聰穎或曾自認敬虔忠心的人,也不乏仆倒其上。因為這從來不只是信仰知識、神學議題,更是一位信靠上帝之人,期望自己未曾被上帝背叛的椎心之痛。
楊腓力初次寫成此書雖年僅二十來歲,但本於追尋苦難意義的初衷,日後仍舊筆耕不輟,走進受苦者的世界。他整理、書寫這些尋獲的線索,歷經前後多次增修、改版,成為我們今日看到的這本著作。
楊腓力循線發現,在這些看似無望的苦難現場背後,竟透著上帝的身影。那位無辜的男孩、那戶移工家庭,從來不是獨自一人死去,也不是孤苦無依、浮沉於世。因為上帝同樣經受過如此難以想像的傷痛,祂的兒子來到世上與我們同住,卻也為我們死在這個世上。祂受壓迫的痛苦身軀,是向我們顯明自己一直都在的證據,證明祂對我們不曾離棄過的諾言,述說痛苦終有救贖可能的希望。
凡是探討痛苦與邪惡的問題,只要弄得到手,我都讀過。但這書是我讀過最清晰易懂,也最實用的一本。
基斯.米勒(Keith Miller)
《新酒芬芳》(A Taste of New Wine)的作者
這是我讀過最有助於處理邪惡問題的一本書之一⋯⋯並且奠基於真正與人們對話的層次上。如果我需要物色某些物品可以送給正經歷煎熬或困難之人,我會推薦這本書。
弗農.葛蘭茲博士(Dr. Vernon Grounds)
前任丹佛神學院(Denver Seminary)院長
真是本好書!大師之作!鉅細靡遺,令人動容,卻不矯揉造作。原本並不期待這是本引人入勝的書,但它就是讓你愛不釋手。
傑瑞.詹肯斯(Jerry Jenkins)
美國基督教作家&《慕迪月刊》(Moody Monthly)的前任編輯
作者簡介:
楊腓力|Philip Yancey
自小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能意味著我們將擁有真實的信仰嗎?這個自我叩問是楊腓力一生對上帝、對基督信仰持之以誠的原由。他尊重每個疑惑,因為他親身體會到自己勇於探索信仰的重要性,而不是依附別人的信仰。儘管楊腓力生長於擁有虔誠基督信仰的美國南方,出生自敬虔的基督教家庭,但他卻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信仰可以如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為一個滿足欲望的幌子,卻不是真實可靠的現實。直到他再次經歷、明白自己才是那位需要上帝憐憫和愛的人,他真正遇見了上帝。因此楊腓力也格外珍惜和尊重信仰中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的探問,因為這有可能是避免讓自己淪為對上帝虛假的關鍵時刻。他按此步履,緩慢殷勤地耕耘每本作品。他所寫的每本書,不只是寫給同有這些信仰疑問的人,也是寫給他自己。
截至二○二一年為止,連同與他人合著的作品,楊腓力已出版將近二十二本著作。不僅是美國各大基督教書籍獎項的常客,更陪伴無數基督徒走過信仰的路,帶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