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緒論 1
第一章 背景敍述 7
第一節 區域沿革與自然環境 7
一 區域沿革 7
二 地理位置與交通 9
三 地形 10
四 氣候與生長季 11
第二節 湖北的政治軍事與教育結構 12
一 行政系統與行政區劃 12
二 軍事制度及兵備重心之轉移 17
三 傳統教育概況 19
第三節 湖北的傳統經濟狀況 23
一 農業狀況 23
二 傳統工業生產狀況 37
三 傳統鑛業概況 39
四 傳統商業概況 42
五 財稅收支狀況 54
六 米價與人民生活 63
第四節 湖北的社會結構 68
一 人口變動與分佈 68
二 社會基層組織 76
三 社會領導階層 77
四 保甲與團練 82
五 社會動亂 86
六 秘密會社 88
七 人民信仰 91
第二章 外力衝擊 95
第一節 外力的闌入 95
一 西教在鄂的傳佈 98
二 外商來鄂及其勢力 106
三 漢口外資工廠之發展 119
第二節 中外衝突 125
第三節 外人在鄂的文化教育與醫療救濟事業 140
一 教育事業 140
二 文化事業 150
三 醫療事業 152
四 社會救濟事業 156
第三章 政治軍事與教育的現代化 159
第一節 政治領導階層及現代化構想 159
一 政治領導階層的遞嬗 159
二 領導階層的現代化理論與構想 163
第二節 行政及司法的變革 168
一 新機構的設立168
二 新機構的功能分化 173
三 新政人才的羅致與培養 178
四 司法改良 185
第三節 財政改革 193
一 地方財政系統之改革 194
二 重要舊稅之整頓 199
三 開闢新稅源 205
四 外債與公債 209
五 光緒中期湖北財稅收支大概 211
六 預算制度之試行 221
七 民國初期的湖北財政 228
第四節 軍事的現代化 238
一 現代兵制的建立——從「護軍」到「常備軍」的整編 239
二 軍事幹部的培養 247
三 裝備之現代化 261
四 兵員素質、訓練與軍紀之改善 265
第五節 教育的現代化 270
第六節 政治參與的擴大 275
一 士民對政治的參與 277
二 地方自治的推行及其挫折 280
三 諮議局 285
四 臨時省議會 297
五 第一屆省議會 302
六 國會眾議員選舉糾紛 324
第四章 經濟的現代化 329
第一節 領導階層的經濟建設構想 329
第二節 金融貨幣的改革及其困難 331
一 金融機關之演變 332
二 貨幣的變革及其紊亂 336
第三節 地下資源的勘探 341
一 地下資源之調查 342
二 煤鐵礦之開採 347
第四節 工業之發展 353
一 工業發展政策 353
二 鋼鐵、材料與機械工業體系之建立 354
三 輕工業之發展 364
四 工藝技術之引進與推廣 392
第五節 商業之發展 397
一 現代商政、商展與商場之設立 397
二 西式公司與商會之設立 403
三 以漢口為中心的湖北對外貿易 410
第六節 農業改良 419
一 農業知識之輸入與傳播 419
二 農業考察 422
三 農業試驗場之設置 425
四 經濟作物改良 426
五 林業發展 428
第七節 交通與郵電發展 430
一 鐵路的興建 431
二 輪船航業之發展 438
三 郵電事業之發展 448
第五章 湖北的社會變遷 461
第一節 社會階層的變動 464
一 仕紳階層的再教育與職業殊分 464
二 工人階層的形成及其生活 486
三 湖北農村社會 495
第二節 辛亥革命與湖北社會 506
一 婦女運動之興起 506
二 武漢上層社會生活型態之改變 512
三 無業人口增加與社會動亂 514
第三節 從漢口市的發展看湖北都市現代市的癥結 518
一 湖北都市化概況 518
二 漢口市的沿革 524
三 人口由緩慢至迅速集中 525
四 市容與公共設施的改善及其問題 527
五 市政缺失財政匱乏及社會問題 537
第四節 大眾傳播事業之發展及其影響 544
一 湖北當局的新聞政策 544
二 外人經營的報刊 548
三 官辦報刊雜誌的興起 551
四 民辦報紙 555
五 報刊雜誌的影響 564
第六章 結論 567
徵引書目 577
索引 589
作者簡介:
蘇雲峯
海南三亞人。1950年赴臺,1953年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校,1962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197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碩士,1985年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退休。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區域史、教育史和社會史。主要著作有《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