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名的溫柔暴力:日本精神科名醫為原生家庭創傷打造的暖心處方 | 拾書所

以愛為名的溫柔暴力:日本精神科名醫為原生家庭創傷打造的暖心處方

$ 284 元 原價 360

── 一本給父母與孩子的療傷指南 ──
師長與教育人員必讀的現代家庭觀察

從小就是「乖孩子」,
永遠都在為別人的期待而活?
本書帶領你破除自我禁錮的魔咒,
接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專業推薦】

吳東彥 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諮商心理師
廖士程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前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
賴芳玉 律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長期生活於『以愛為名的溫柔暴力』之中,很可能讓我們無法好好地感受生命、享受生活。但是,若我們能重新找回自身與內在小孩的連結,並且在他的帶領之下,嘗試感受自己的每一個片刻,最終便能找回失去的自己。若您正受困於『溫柔暴力』的魔咒之中,很推薦您一起閱讀這本書籍。」──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假使你是以『為人父母』的位置上去看這本書,你大概會在心中大喊:『我哪是那樣的父母啊!』為自己叫屈,忿忿不平地想要否認作者寫的一切。但,試著先停下想要反駁、辯解的心情,調整一下角色,退回到小時候的『孩子位置』來想一想,是否經常被要求要為別人著想?父母是否常以保護為名,管控許多你想要做的事?一旦拒絕父母,就會得到責備或冷漠對待?如果答案是『是』的話,你可能在『溫柔暴力』的溫床中長大而不自知。那麼,你療癒遭受溫柔暴力的自己了嗎?如果你不想要成為那樣的父母,那麼閱讀這本書,檢視、覺察和學習療癒自己,並付諸行動改變,就能送給自己或孩子一份最佳禮物──『跳脫與父母之間綁縛的依賴共生,和孩子發展出健康的依附關係』。」──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本書勾勒出當代社會文化氛圍,高張的成就焦慮,如何型塑親子關係。作者提醒家庭成員們:在追求完美之餘,更需涵養可貴的自我覺察與悅納。細讀品評,看似控訴歸咎的鮮明立場,有著慈悲佈道的溫柔底蘊,不愧是來自精神病理臨床專家的勸世手筆。」──廖士程│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你是不是也這樣? 】

□經常自行推敲「別人希望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怎麼做」。
□原生家庭不允許吵架,自己也非常害怕跟人發生衝突。
□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努力成為好學生、好伴侶、理想父母。
你可能曾經歷「以愛為名的溫柔暴力」。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也沒有不是的孩子;
當不幸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存在的意義,
對孩子的成長、成功產生過度的期待,
並用「溫柔暴力」企圖控制孩子,
子女就會被父母的期待綁住,成為「好孩子」,
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進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覺察這一切,正是重新愛自己、重寫新劇本的開始;
你的能力比你所想的還強大,
我們可以不為了誰,只為自己,開創不同的人生。


「為什麼我活得這麼痛苦?」
你可能有「無法愛自己」的病。


【重新愛自己四部曲】

開始自我察覺:言聽計從、飲食障礙、壓抑需求……搜索童年找到蛛絲馬跡。
直視溫柔暴力:小時候常推敲「爸媽希望我怎麼做」?這其實就是無言控制。
接納內在小孩:接受自己原本的模樣,想擺爛、憂鬱、感到無力都沒有關係。
體會真實美好:孩子覺得「我爸媽簡直沒救了」、擁有祕密,都是健康表現。

1. 如何自我察覺
□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通常都遭受著家庭溫柔暴力。
□順手牽羊的孩子,真正想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
□有飲食障礙的孩子,通常來自「理想家庭」,背負父母莫大的期待。
□功能出問題的家庭,家庭成員會被外人難以理解的家中規矩、祕密給綁死。
□太想維持家庭,壓抑自己的需求、感情,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崩潰。

2. 「要注意」的行為
NG宣稱是「為了孩子」,繼續維持幾乎已經毫無意義可言的夫妻關係。
NG家庭很重視「不要爭吵」,形成一種無言默契,令人窒息。
NG對孩子抱怨「你爸很自私」等於是在指責孩子。
NG由孩子自行推敲「媽媽希望我怎麼做」,其實就是用沒說出口的話控制孩子。
NG當父母忍不住動手打人,小孩便認為自己「看到父母的極限」,而非「知道界限在哪裡」。

3. 真實的美好家庭
‧從孩子擁有祕密那一刻,就開始脫離父母,是很正常的成長。
‧進入青春期的子女與父母間關係緊張,正是子女的力量在成長的證明。
‧孩子覺得「我爸媽簡直沒救了」其實很健康,過分尊敬父母才該提高警覺。
‧不需要勉強自己成為標準父母,活出自己色彩的父母更能豐富子女的人生。
‧夫妻吵架不一定是問題,關鍵是讓孩子認知:「感情再好也會吵架,但就算這樣,世界也不會天翻地覆」。

4. 如何療癒
‧有時一句「你現在這樣就很好了」,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唯有「接受孩子原本的模樣」才能讓孩子真正長大。
‧當感覺窒息、喘不過氣,正是有能力改變的開始。

作者簡介:

齋藤學
精神科醫生、家庭功能研究所所長。一九四一年出生於東京都。一九六七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先後任職於該大學研究助理、WHO科學顧問(至一九九五年為止)、法國政府公費留學生、國立療養所久里濱醫院精神科主任、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副參事研究員(社會病理研究部門主任)等,後來擔任醫療法人社團學風會齋藤診所理事長、家庭功能研究所所長。醫學系畢業後,為母校的神經科學教室導入精神分析的訓練。同時在身兼國立酒精成癮症研究中心的久里濱療養院(當時)擔任臨床醫師,一邊為酒精成癮等「依賴症」用語正名,在日本推廣「成年兒童」的概念,強調他們是在無法提供溫暖及安全感的家庭裡長大的人,而依賴症患者的家庭正是這種功能不全的家庭代表。著有《成年兒童與其家庭》、《內在母親 在你心中不斷譴責你的「母親」》、《所有的罪惡感皆無作用》等許多作品(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木附千晶
臨床心理士、公認心理師。是「CAFIC兒童、成人、家庭綜合諮詢 池袋諮商室」的負責人。在當記者的時候對「兒童」產生興趣,赴愛爾蘭國際大學、加州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留學。於文京學院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為兒童權利公約日本(CRC日本)理事。著有《迷路的小貓與當地商店街創生的故事》、《如何面對寵物的死亡》。與他人共同執筆的作品則有《讓孩子發揮潛力 兒童權利公約手冊》(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譯者簡介:

賴惠鈴

因為不想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去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工作,跌跌撞撞在翻譯路上也走了十幾年的全職日文譯者。

邀譯請洽:[email protected]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