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一個被消失的德國少年 | 拾書所

弗里德里希:一個被消失的德國少年

$ 316 元 原價 400

★ 湮沒逾半世紀,德文經典Damals war es Friedrich首度中譯版
★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 日本岩波少年文庫創刊70週年.讀者人氣排行TOP 8

◉ 與《安妮日記》並列,以納粹時代為主題的青少年讀物
相較於《安妮日記》,本書時空背景依循著1925年到1942年的時間軸,聚焦於集中營尚未建立、納粹黨正在崛起而至真正掌權的年代,將帶領讀者認識猶太屠殺悲劇的起源。
◉ 詳細介紹「猶太文化」
如人類學者一般,細緻的描繪了猶太人的習俗、規範、儀式、傳說、歷史,甚至生活器物,呈現出猶太人與宗教之間的密不可分,讓讀者有機會真正理解此一鮮少受到關注的族群。
◉ 有脈絡的認識何謂「系統性迫害」
讀者將逐一認識納粹施加於猶太人身上的各種迫害政策,而德國人民又是如何改變對待猶太人的態度,甚至演變為一連串的集體暴力行為。
◉ 「無意識形態」的寫作視角,開創獨立思考的空間
作者不譴責、不追究納粹的責任,亦不對猶太人的苦難道歉,看似「政治不正確」的立場,實則是選擇了一條更加困難的寫作路徑。比起懺悔,作者不加遮掩或辯解,僅僅闡述真實發生過的一切,為讀者保留了全權思考與判斷的空間。


【走入納粹崛起的歷史現場,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我們以為此刻是最美好的年代,
卻不知道風暴正悄然來臨……
沒有人能想到「集體的沉默和無止境的容忍」
竟成為一切脫序與崩壞的開端。


弗里德里希.施耐德和我是一起長大的朋友。
我是德國人,弗里德里希是猶太人,也是德國人。

我們曾經深入彼此相異的生活和文化,
卻不知是從何時開始,命運來到分岔路口;
一邊是無可逃脫的死亡,另一邊是如夢魘般的生存。
時代的巨輪輾壓而來,我們束手無策,只能各自邁向終局。


1925年,弗里德里希和主述者「我」相繼出生在同一棟房子裡,兩家人因此愈加頻繁的往來、照看彼此的孩子。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底下,「我」的家因為父親長期失業,只能靠著救濟金度日,而衣食無虞的施耐德家時不時為「我」家提供幫助。
成長過程中,弗里德里希和「我」也分享著彼此的生活片段:「我」參加了猶太人的安息日儀式,以及弗里德里希十五歲時舉辦在猶太會堂的成年禮;弗里德里希甚至跟著「我」,混進了他曾經嚮往多時的「德國少年團」,成為「元首的小夥伴」高呼「勝利萬歲」,直到集會領導人激動的發表仇猶演說,並且命令弗里德里希喊出「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為止⋯⋯「我」呆若木雞,看著弗里德里希獨自離開集會場所。
隨後,更多的反猶政策和人民行動鋪天蓋地而來,即使「我」的家儘可能與施耐德一家維持著友好的關係,卻是步履維艱。「我」只能看著國家和社會逐漸變得暴力、瘋狂,最後,在那種彷彿集體狂歡的氛圍中,「我」竟也參與其中,成為歷史上最邪惡的「加害者集團」的一分子⋯⋯

作者簡介:

漢斯.彼得.里希特Hans Peter Richter(1925-1993)

一九二五年出生於科隆,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去世於萊茵河畔的美因茲。大學時期專攻心理學與社會學,曾為不同的工商企業進行獨立研究,於一九七三年成為達姆施塔特應用科學大學的科學方法與社會學教授。此外,他為成人、青少年與兒童撰寫與編輯了許多書籍,並兩度獲得「巴黎國際藝術城」獎助金。
於一九六一年推出《弗里德里希》這本青少年小說,成為探討「第三帝國迫害猶太人」相關主題的作品當中,知名度最高與流傳最廣的其中一部作品,並且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數以百萬計的德國學生,透過本書認識了國家社會主義,以及猶太人所遭受的迫害。


達姆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法國國立南錫美術學院,造型藝術文憑。目前為專職插畫工作者。作品散見於聯合報副刊、自由時報副刊、未來少年、出版品封面、青少年出版品等。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臺北市,臺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德國統一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歷史書籍翻譯。譯作包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趣味橫生的時光》、《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失去影子的人》、《庇里牛斯山的城堡》、《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革命萬歲》、《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殺劊子手》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