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並非由意識決定他們的存有(being),相反地,是人類的社會存有決定了他們的意識。」
――卡爾,馬克恩(Karl Marx)
「事實證明,我們這個二十世紀比之前的任何世紀都還要殘酷,而其恐怖並不止於本世紀的前半葉而已。」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
蕭士塔高維契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俄國革命之子。俄國是二十世紀裏飽受苦難的國家之一,蕭士塔高維契身屬「這個偉大而悲壯的民族」,成長於戰爭與社會動亂的陰影中。所以他在嘗試作曲之初就寫了一首名為《士兵》的龐然巨作,也就不足為奇了。他的音樂忠實地描繪了他的生活與時代。沒錯,音符不是文字,但是對蕭士塔高維契來說,音樂正是人類經驗的報導:他的作品記錄了一個多事的生活與時代,其寫實感;與聚焦的精準是攝影與電影時代所特有的。
蕭士塔高維契和狄更斯、杜斯妥也夫斯基一樣,天生就特別能體恤遭受蹂躪的人性。他生來便有以音樂來回應人生的才賦,他在音樂生涯起步時,就為這種才賦找到宣洩的地方。
一位時人曾說:「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的哲學力量很強烈,任誰都看得出來,有一天它或許可以讓後代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比起汗牛充棟的書籍還要具有說服力。」
蕭士塔高維契被強調為「蘇維埃」作曲家。他對前蘇俄的忠貞無容置疑,不過他的音樂卻不盡然,而他在藝術上拒絕讓步。雄踞蘇聯樂界第一把交椅,在政界也有一席之地,並曾代表官方出國訪問,他的音樂一方面從藝術家的角度,對俄國二十世紀以來的變革做出觀察與回應;另一方面也順應蘇維埃體制的要求,為廣大的蘇維埃人民而譜寫。他的音樂植基於俄國音樂的傳統,並揉合了西方新的作曲技法,在蘇維埃的美學架構下,樹立了蘇俄主流音樂的典範,以與西方主流的前衛音樂相頡抗。
他的不凡經歷或許讓他對人生與人性有異於常人的體認,並反映在他音樂的陰鬱特質之中。作者在本書中兼採英、俄文資料,這是第一次把蕭氏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電影配樂和其他作品放在社會政治脈絡中來探討。收錄的圖片資料範圍廣泛,從文學、學術、電影,以至家族檔案、信件,以及認識蕭氏人士的文集。
作者簡介:
艾瑞克.羅斯伯利(Eric Roseberry)
BBC製作人,蘇瑟克斯大學講師。著有貝多芬和莫札特的傳記,也在BBC Radio 3主持節目。
譯者簡介:
楊敦惠
台灣省彰化縣人。國立台灣大學畢業,獲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課程設計碩士,完成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喜愛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音樂作品,並探究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間的異同。偏好巴洛克以前及浪漫樂派以後的曲目,以及傳統風格演奏的爵士樂。目前專事音樂方面的寫作與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