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廢除中醫」的時代:近代傳統醫學知識的變與常 | 拾書所

走過「廢除中醫」的時代:近代傳統醫學知識的變與常

$ 630 元 原價 700

針灸、三伏貼、清冠一號
那些差點被消失的傳統醫學
12篇專文,完整述說一段中醫存廢的歷史


一場廢除中醫的風暴,颳起時代的反動與不安
1928年,國民政府衛生部正式成立,大力推動衛生的現代性。根據該部組織法,設立「中央衛生委員會」,以之作為衛生決策的議決機關。當時擔任委員者,無一具有中醫背景,顯示傳統中醫在國家進行現代化時所面臨的危機。第1屆委員會於1929年2月23日在南京召開,會議上以「中醫妨礙全國醫事衛生」為理由,提出四項針對廢除中醫之提案,統稱為「廢除中醫案」,其目的在於採取漸進手段來限制中醫,最終達到完全消滅中醫的目標。

從中西論戰到中西合璧
回眸歷史,即將邁向95週年的「廢除中醫案」風波,訴說著中醫近代史的發展,可謂篳路藍縷、步步艱辛。從在醫藥界的「失語」,逐漸流失其本體知識,爾後峰迴路轉、搖身一變,到現今中醫藥已站上國際舞臺。我們可以在大醫院和小診所,看到中醫的身影;我們可以服用臺灣清冠一號來對抗對凶狠的新冠肺炎,不用擔憂西藥之不足,這些歷史發展豈是僥倖所能獲致?探索這段由低谷爬起的歷程,實為傳統中國文化與技術發展史上,少數能抗衡西方文化衝擊的實例,也是最能彰顯民國史多元「現代性」的史學論題。

醫療史的新解方
多數中醫藥從業者或醫史研究者,對該案都不陌生,但我們卻缺乏一本對該論題深入探究的學術專書。本書邀集兩岸學者共同撰稿,一同來關心近代中醫的發展,重新梳理中醫存廢與醫界論戰的故事,並拓展論述廣度,分析醫者和文獻、藥品與技術、民間手抄本等幾個重要論題,以豐富中國醫療史的整體研究。

作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魯萍  蘇州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張孫彪 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
王珂  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劉士永 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
王尊旺 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田生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陳光華 陳光華中醫診所院長
游智勝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
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
吳國聖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曾宣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兒科主任
張亮亮 福建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學科講師
李健祥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兼任副教授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等書,主編《中醫不科學?1920-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上下冊)》及教科書數本,發表論文80餘篇。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