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生只能讀一本遊記,那就是它了!
☆旅行文學巔峰傑作☆
這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冒險、將與各式鮮猛有趣的人事物與地方交會、碰到各式疑難雜症與「政治問題」
並且充滿旅人面臨各式意想不到的挑戰時,該怎麼見招拆招、以及巧遇貴人來幫忙/幫倒忙!
穠纖合度的文字,寫實不失幽默;佐上旅伴的手繪版畫,描繪旅人哲思與深度的人生況味。
書中捕捉住每個旅途現場的新鮮當下,凝鍊成讓所有讀者回味再三的永恆
歐洲人人必讀的經典遊記 華文書市的夢幻遺珠
‧與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卡繆《異鄉人》、尤瑟娜《哈德良回憶錄》等名著並列的法語經典
‧內容〈獅子與太陽〉曾獲選法國高等教師資格會考(agrégation)法國現代文學考試指定讀本
【內容簡介】
作家與畫家,兩位摯友青春又世故的流浪旅程,
他們開著一台飛雅特汽車,車門上寫著偉大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句,屢屢成為旅途上開門芝麻和脫困秘方:
「縱使黑夜提供的庇護不安全
而你要去的地方還遠在天邊
須知世上沒有一條路走不完
請你切莫傷感心煩」
一九五三年夏天,一位早已遍遊歐洲、非洲各地的二十四歲瑞士年輕人,坐進了一台飛雅特汽車,從日內瓦浩蕩出發。這次,他的目標更遠:土耳其、伊朗、喀布爾,乃至印度邊界。他便是本書作者尼可拉‧布維耶。這趟前後為時一年半的天涯行腳,布維耶並非孤身獨往,他的朋友提耶里‧維爾內隨他一同上路,以質樸插圖及黑白速寫捕捉當下靈光,搭配布維耶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字魔法,於是,就在兩人壯遊歸來十年後,一本旅行寫作的傳奇「聖典」誕生了,從此將遊記昇華至純文學的高壇。布維耶的《世界之用》以細緻而富有「即時感」的微觀筆觸、風俗考察與旅行哲學交錯互生的幽默底氣、文采亮麗絢色卻不致流於賣弄的精準合度,寫盡了聲響、氣味、光影、儀俗、面容,滿滿都是驛旅之心的純粹能量,成就一部叩問旅行終極本質的不朽逸品,啟發了數十年來成千上萬的浪遊者與背包客。這本歐陸旅者人人必備的永恆心頭好,「就像一道水流,將從你身上穿過,把它的顏色借給你。然後水退去,人留在原地」。但一切都將從此不同,因為你不會甘於留在原地,你一定會出發,在路上,準備以足為度,「使用」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 旅行文學世紀經典,影響一整代旅人,堪稱背包客始祖
✰ 2019年瑞士票選20世紀50大法語經典書單,本書名列前茅,與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卡繆《異鄉人》、尤瑟娜《哈德良回憶錄》等名著並列
✰ 絕美文風搭配48幅手繪速寫版畫,傳神還原橫貫歐亞的天涯行腳壯遊風景
✰ 本書重新定義了遊記寫作的終極可能,將旅行札記提升至純文學境界
✰ 資深譯者徐麗松精心翻譯,最優美典雅的譯筆,述說最傳奇的旅程
【旅人齊聲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小歐(作家、「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安柏(旅行作家)
艾迪摳(步城文旅圖版主)
陳浪(旅行作家、行腳節目主持人)
黃麗如(旅行作家)
謎卡(旅行作家)
謝昕璇(世界旅行冒險家 CC )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尼可拉‧布維耶的旅行觀察與哲思】
✰當尋常的認知開始受到衝擊,而我們的欲望卻設法抗拒時,我們會設法為自己的執著找理由。然而我們找到的理由通通不值一文。事實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形容到底是什麼在驅使我們。某種東西在內心滋長茁壯,逐漸掙脫纜繩般的羈絆,直到某一天,儘管不怎麼有把握,你還是義無反顧地揚帆而去。旅行毋須動機。旅行很快就會證明,它本身即已足夠。我們原以為自己出發成就一場旅行,但旋即換成旅行在成就我們,或者令我們俯就求饒。
✰ 時間在一杯杯滾燙的茶、半天搭不上幾句的話語、一根根香菸之間流逝,然後曙光升起,逐漸擴散,鵪鶉和山鶉開始唱和成一片......我們趕緊把這輝煌盛大的一刻如船錨般拋進記憶深處,等著有一天再去把它拉上來。我們伸展四肢,走動幾步,感覺全身輕飄飄;要想描述此時此刻的感受,「幸福」這個字眼實在顯得既單薄又偏狹。說到底,構成人類生命架構的既不是家庭、事業,也不是別人對你的議論和看法,而是少數幾個這種性質的瞬間,它們被一種比愛情更寧靜祥和的懸浮力量抬升,而生命以一種謹小慎微的方式把它們分給我們,以免我們脆弱的心靈無法承受。
✰ 必須回到異教徒的城堡,回到那個記憶的黑洞,回到那片黃色黏土山坡──儘管只見它已化成一片晦暗、一陣微弱回音、一堆每當我試著縫綴就立刻鬆散掉落的思想碎布──回到那個辛苦而幸福、讓我感覺生命的走向如此清晰的秋天;找回那些織綴在山丘頂上的法國人──如此活躍而忙碌,如此盛情地歡迎我,讓我發現一個全新世界,用他們的漁獵所獲滋養嗷嗷待哺的我。回到那裡;更重要的是:開挖這層厚得可怕、將我跟那一切隔絕開來的泥土。(這何嘗不是一種考古!每個人都有他的破片和殘跡,但當過去消散時,那永遠是同樣的災難。)設法鑽透這片亟於廢除、毀容、泯滅的漠然,尋回當時的充沛活力、靈動思維、柔軟彈性、細膩層次、生命波光,那些豐饒的偶然,那些墜入耳中的音樂、那種與事物之間的珍貴默契,以及人在其中感受到的那份極致喜樂。
✰ 能夠把車開上荒山,睡在波斯波利斯的遺跡裡,再多的麻煩都得到了彌補。這些古老遺跡在夜裡特別美:橘黃色的月亮、漫天的飛塵、灰絲絨般的雲朵。貓頭鷹有的棲息在斷了一截的石柱上,有的駐留在柱廊守護者斯芬克斯的頭巾上;蟋蟀在黑暗的牆垣中唱歌。宛如一幅陰森的普桑畫作。我們對亞歷山大沒有太多怨言:這樣的古城更是意味深長;它的毀滅拉近了我們跟它的距離。石頭不在我們的主宰範圍裡;它有不同的對話者,它屬於與我們不同的循環。我們可以在雕琢它時讓它說我們的語言,但那只是一時而已。然後它會回頭說自己的語言,那個語言的含意是:撕裂、捨棄、漠然、遺忘。
✰ 我對蒼蠅恨之入骨。光是想到蒼蠅,我就淚眼汪汪。如果把一輩子都奉獻給滅蠅工作,我會覺得那是非常美好的人生志向。當然我指的是亞洲的蒼蠅,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沒出過歐洲的人沒有說話的權利。歐洲的蒼蠅只會趴在窗玻璃、糖汁上和走廊的陰影裡。有時甚至還會誤闖花間。牠已失去本色,被祓除了邪魔之氣,甚至顯得天真無邪。反觀亞洲蒼蠅,由於死的東西太豐足、活的東西太放任,牠早已被寵壞,變得陰險狠毒、無恥至極。剛毅不屈、勇猛頑強,如某種恐怖物質的燃屑;黎明即起,然後世界就屬於牠。天光一亮,你就再也別想睡覺。稍微休息片刻,牠就把你當成死馬,挑牠最喜歡的部位下手:唇縫、結膜、鼓膜。牠認為你睡著了?那牠就會得寸進尺,瘋狂躁進,最後以一種極其蒼蠅的方式在你最敏感的鼻孔黏膜中爆發,讓你噁心得猛然跳起來。
✰ 世界就像一道水流,它從你身上穿過,在一段時間中把它的顏色借給了你。然後水退去,把人留在原地,面對自身固有的虛空,面對靈魂中那種核心性的不足;我們必須與之共處、與之對抗,但弔詭的是,這種不足可能就是我們最可靠的動力。
✰ 就像阿拉伯故事裡頭那些大臣一樣,我覺得自己快樂得融化了。這就是庫德人! 這種滿不在乎,這份躁動不安的快活,這種不斷激發他們的天堂酵母。任何事物都是開心作樂的好藉口,馬哈巴德人一樣都不會放過,而剛剛開始的選舉更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歡笑機會。比方說有個故事把全城男女老少逗得人仰馬翻。兩個農夫在投票箱前崇敬地跪拜,一位毛拉上前斥責:「異教徒! 你們為什麼崇拜這個箱子?」——「敬愛的毛拉,這箱子剛創造了一樁奇蹟呢! 全村人丟進去的都是卡塞姆,結果出來的卻是尤素夫!」
無盡的歡笑猶如一場風暴,將政治及所有由此而生的卑劣醜惡掃蕩一空。
☆ ☆ ☆
米亞內也是兩個語言之間的邊界。另一邊是亞塞拜然語,這個語言從一數到五是這樣的:bir、iki、ütch、dört、bêch ;過了米亞內則是波斯語的世界,數字變成這樣: yek、do、sé、tchâr、penj。只要比較一下這兩個數列,就能體會從前一種語言轉換到後面這種語言時,耳朵會覺得多麼愉快。亞塞拜然語自然有它的美感,尤其是在大不里士那些了不起的婆婆媽媽們用它來唱歌的時候,不過基本上那是種粗澀的語言,是為那裡的狂風和大雪而製造的;那裡面完全沒有陽光的氣息。波斯語就不同了:溫暖,纖巧,充滿謙恭,同時還帶著一股慵懶;這是一種屬於夏天的語言。在伊朗人的土地上,人的臉龐也變得比較靈活,肩膀比較纖柔;警察沒那麼魁梧,不過眼神比較兇悍;旅館老闆比較精明,也比較會騙客人的錢。他遞給我們的帳單我們完全無法接受;實在太離譜了。他把我們當成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放聲大笑完全沒用;況且我們的笑容一點也不坦誠。那就發個脾氣吧? 就在我對著帳單內容吹毛求疵的時候,提耶里消失了一段時間,他想辦法讓自己也發脾氣,回來的時候滿臉脹得通紅,憤怒的眼睛直噴火,然後他丟了幾張鈔票在老闆的膝蓋上,老闆則看得一頭霧水。他無法相信我們是真的光火了,不過這麼一遲疑,他就輸了這場仗;等到他恍然大悟,一邊叫罵、一邊兩步併作一步從樓梯上跑下來時,我們已經拐進另一條街了。
☆ ☆ ☆
不過這裡卻有我們只有在夢裡才看得到的那種法國梧桐,長得又高又大,每一棵都能遮蔽好幾家我們願意一輩子泡在裡面的小咖啡館。尤其這個城市裡到處是藍色。如果想要發現藍色的奇妙,就必須不辭辛勞地來到這裡。在巴爾幹半島的時候,眼睛已經做了準備;在希臘,藍色確實是主角,不過有點自以為是:一種咄咄逼人的藍,像大海般不停翻攪,不過還是能孕育堅定樂觀的心態、各種美好的計畫,和某種不願妥協讓步的精神。但是到了這裡! 無論是商店的大門、馬匹的龍頭、廉價的首飾,到處都是那種無可比擬的波斯藍,它寬慰人們的心靈,力挺伊朗這個國度,並且在歲月的推移中日漸閃亮、發光,彷彿一位偉大畫家的調色盤那般光彩照人。阿卡德雕像的天青石眼睛,帕提亞宮殿的皇家藍,塞爾柱陶器上顏色較淺的琺瑯彩,薩菲時期清真寺的藍彩,還有現在充盈在周遭的藍,它迎風飛舞、盡情歌唱,自在無比地陪伴著赭石色的沙土、布滿灰塵的淡綠色枝葉,陪伴著白雪、黑夜……
坐在酒館裡寫東西,雞隻在你的兩腳間拉屎,同時有五十個好奇民眾擠在桌邊圍觀,這樣的情景很難讓人放鬆心情。經過多番嘗試,終於可以辦個畫展,可是卻一幅畫也沒賣出去,這也不是讓人舒心的事。頂著大太陽在城裡奔波,只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這更讓人感到身心俱疲。不過,當我們失去勇氣時,我們還是可以到人種學博物館欣賞喀昌藍瓷餐具:那些盤碗、水壺帶來無盡的撫慰,下午的陽光更將一種非常緩慢的律動映照其上,然後讓它充斥在觀賞者的心靈中。很少有什麼負面情緒能抵抗這樣的療癒。
作者簡介:
尼可拉‧布維耶 Nicolas Bouvier (1929-1998)
瑞士作家、詩人、攝影師,撰有多部著名遊記,如:《世界之用》(L’usage du monde)、《日本書紀》(Chronique japonaise)、《虛空與完滿:日本劄記1964-1970》(Le vide et le plein:Carnets du Japon 1964-1970)、《蠍子魚》(Le poisson-scorpion)、《終須再次出發》(Il faudra repartir)等。
其中尤以《世界之用》一書最享盛名,開創半世紀以來的旅人書寫,堪稱當代法語旅行文學的傳奇經典之作。
繪者簡介:
提耶里‧維爾內 Thierry Vernet (1927-1993)
瑞士插畫家、雕刻家,尼可拉‧布維耶的友人。《世界之用》書中四十八幅插圖的繪製者。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大外文系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里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台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合作工作。譯有《陪你讀下去》、《父親的失樂園》、《小王子經典珍藏版》、《風沙星辰》、《夜訪薩德》、《法式誘惑》、《遣悲懷》、《歐洲暗影》、《沒有地圖的旅行》、《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窮人》、《走路,也是一種哲學》、《納粹的孩子》、《小小國》及眾多其他作品。曾以《夜訪薩德》一書於二○一五年獲頒第一屆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