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內心會升起一股情感,無法用任何具體事物比喻,
它毫無預警地湧上心頭,人們卻難以透過文字描摹,
好似一種過去的印象,突然與今日的經驗串聯起來了。
並不一定要宣之於口,只要天地間有一處靜謐之地,
讓當事者不受世俗干擾,令旁觀者停止過分指教,
單純而美好就能恆久持續,隨時點綴在生活的左右。
亞瑟.本森「沉默」心靈隨筆集,簡單愜意即是幸福的所有!
【寂靜小島——遠離水的喧囂與浮華】
這座小島擁有廣袤的平原,在上面踏上的每一步彷彿都提醒著你:它那輕柔綿軟的土壤蜿蜒不斷地奔向綠意縈繞的山川;山腳下那片高低起伏、綠波蕩漾的牧場,古老的榆樹以及那片單調平淡的平原,都各具特色,卻又相映成趣。
焦渴與期盼之心固然可以將忙碌運送到任一地方,但要讀到這綠意掩映下的幽靜生活中的匆忙與緊張,不啻於在講述一個單調無聊的故事。這是一片何等寂靜之地啊!在這裡,生活傾吐了自己的聲音,比我在任何地方所聽到的聲音都更具特色和價值。
【環境的犧牲品VS性格的受害者】
有一點,注定會成為人們的目標,那就是安然地直面經歷,無論甜美還是苦澀,都要對其進行嚴厲地質詢,只為明白它真正的意義。遺忘過去,分散心神,遊戲心靈,忘記熱病般時斷時續的悲痛,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這好比塗抹了麻藥和止痛劑,不但麻木了自己,也拖沓了人生。
【思想為何受限?談人類創作的瓶頸】
對人類憧憬的局限性有其醜陋的一面,因為這種膚淺的熱情經常伴隨著對人的極度強烈的仰慕,反而會削弱和毒害我們的仰慕之情;於是,我們想的不再是表演有多麼完美,想的卻是怎樣才能打動和震撼他人,引起他人的嫉妒或羨慕。
通常而言,成功的作家不會感激自己交上了好運,雖然好運讓他們能夠意識到他人無法意識到的東西;相反,他們往往會把功勞歸功於自己能夠率先創造了這個好運。
〔本書特色〕
本書為英國散文家亞瑟.本森的隨筆集,主題涵蓋了人生、文學、情感等多個方面,作者透過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細膩觀察,也針對社會現象、宗教儀式等提出了批判,全文展現一股超然灑脫的快活感。人生而自由,於創作上更不應該受到束縛,本森將思想化作一篇篇優美小品文,為讀者呈上心靈最美好的一面。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王少凱,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表論文18篇。作品:《人民vs個人》、《美國唯一漢語總統赫伯特.胡佛》、《贏法,扭轉人生的32條金律》、《祭壇之焰,亞瑟.本森日記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