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都不去了
時間是各語系的音節,
而你眼裡就是我的歐陸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經典改編原著
★ [ fps ]書系:導演與小說家的跨文本經典對話,精裝首發
★突破傳統文學體裁的全書信體表現,簡白、節制、鋪陳縝密;三角關係的曖昧與掙脫,愛和性的試探、迷亂;二十世紀初的道德難題,二十一世紀觀點再定錨
「不不不、我愛的是他們兩個。」→→→→(性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楚浮:「大部分我的電影都表達了對一本書的崇敬。」
突破傳統文學體裁的全書信體表現,簡白、節制、鋪陳縝密
三角關係的曖昧與掙脫,愛和性的試探、迷亂
二十世紀初的道德難題,二十一世紀觀點再定錨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無論熾熱與淡泊,每一段情感都有開始與結束,所有人在國籍、語言、信仰種種限制內找到理想,直視自身缺陷並尋找平衡。安娜、米瑞兒與克羅德三人關係之轉變,非典型多邊戀,各別往返書信裡陳述的是對愛(與自我)的推敲、鑿刻與試探,性只是最直言不諱的途徑。英國姊妹自幼教養中,深信有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為之奉獻、喜樂;而極具魅力的法國男孩克羅德,成為了兩個女孩的激情燃點,更是視野的拓望者。
姊妹一冷一熱,心緒卻反之一如湍急瀑流、一如悠揚靜水,藉由無數表白,釐清自己,言辭坦然;男孩多情善感,心猿意馬,機運主義地開啟與結束,然則一生擺盪,仍為廣袤之陸。愛情宛若政治寓言,機巧難測,島嶼遙望大陸,大陸渴望更多擁抱。本書以日記與書信體呈現三名青年男女戀情的幽微婉轉,大量言外之意於文字留白處被細膩暈染而出——臆測與假想,歡快與不安。
故事多方隱喻,特別是女性在二十世紀初的舊時代束縛下,所表現的任性與纖細,獲得法國導演楚浮的青睞,轉化為大銀幕影像,以心理寫實的電影語法,描繪三人情愛曲折,讓小說與電影互為援引;反覆的重逢與告別裡,情感中人的念想瞬息萬變,為愛疲於奔命,甚至楚浮與侯歇對結局的鋪排各異,更似一場觀點對奕,讓原已糾纏難解的文本,格外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亨利-皮耶.侯歇 Henri-Pierre Roché(西元一八七九-一九五九年)
生於法國巴黎,一次大戰期間,從事記者工作,同時是藝術藏家與經銷商,其最為人知是將畢卡索與杜象的作品引薦至美國,對於巴黎藝術和達達運動影響深遠。侯歇於一九五三年以七十四歲高齡完成半自傳體小說《夏日之戀》(Jules Et Jim),法國新浪潮代表導演——楚浮初見本書時驚為天人,約定共同完成電影改編劇本,故事所述之三角戀情衝擊了世俗倫理;而一九五六年出版的《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靈感則源自侯歇的生活。兩部小說雖出自高齡之手,卻為當時法國浪漫主義注入新鮮的活力。
譯者簡介:
黃琪雯
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法文筆譯組畢業。譯有《爸爸,我們去哪裡?》、《難分離》、《雨傘默默》、《我答應》、《溫柔之歌》、《零公里》等書,以及法語電視影片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