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漫波季刊第16期(2023/06)-30X30全球海洋保護區新目標 | 拾書所

海洋漫波季刊第16期(2023/06)-30X30全球海洋保護區新目標

$ 95 元 原價 100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第16期「海洋漫波」出刊了!本期焦點報導,分享海洋保護區(MPA)及其他有效區域保育措施(OECMs)之國際趨勢、臺灣經驗、管理實例等面向,並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作為達到30X30目標的新方向。
國際廣角鏡及熱門新議題篇章,介紹2023年第8屆「我們的海洋大會」,探討海洋保護區、藍色經濟、氣候變遷、海上安全、永續漁業及海洋污染等海洋面臨的六大課題,最終宣示361項承諾,投入220億美元,期望能一同解決海洋所面臨的困境;由海保署於本(112)年3月24日舉辦APEC區域海洋廢棄物再製品溯源機制最佳實踐研討會,邀請到13個APEC經濟體成員計160餘人參與,強化國際交流合作之具體實踐,共同實現海洋保護的願景;海洋委員會於6月8至10日舉辦第四屆國家海洋日活動,總統蔡英文於6月10日蒞臨本次海洋盛事,海保署也配合展出「生態永續」施政成果,展現保護海洋的信念及決心。
焦點報導篇章,特別邀請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邵廣昭暢談30×30全球海洋保護區新目標,可將OECMs的面積與海洋保護區一併計算,作為本國達成「30X30」之新方向;由海保署專員許芳毓介紹47處臺灣海洋保護區劃設的主管機關、法規依據、目的、保護標的及保育策略等情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謝蕙蓮,淺談類保護區OECMs(其他有效區域保育措施),比較傳統海洋保護區,具有更高的可行性與靈活度,但必須依靠有效的治理及管理結果來認證一個地區是否屬於OECM;中山大學張懿教授分享其執行我國45處保護區成效評估之結果,分析各保護區管理方式,建立一套評分與準則,從而提升保護成效;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陳偉恩分享參加國際海洋保護區大會(IMPAC 5)之觀察,海洋保育工作若執著於特定的保育途徑(如MPAs),將有可能陷入「數字迷思」,而忽視更根本的「空間錯置」問題,海洋保育工作應當以更廣泛的空間尺度著手,辨識並整合各種能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措施。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