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的中國史:與漢人關!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 | 拾書所

興亡的中國史:與漢人關!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

$ 1,936 元 原價 2,200

****「興亡的中國史」套書介紹****
何謂「興亡的中國史」?一般讀者腦子裡立刻跳出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朝代嬗變。「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這首元曲所折射的朝代更替其實並非「中國」這個國家的興亡,而是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和文明上的、包括異族政權在內的更迭。

而一旦走出線性的和後設的朝代框架,任何一個敏銳的讀者都馬上意識到內亞和東亞無法脫離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這片土地,承受來自內亞的巨大歷史動能而不斷演變、最後蛻變成現代意義上叫做「中國」的民族國家。「興亡的中國史」系列把四種內亞遊牧力量整合考慮,首先是匈奴。匈奴和漢之間的衝突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之後演變成鮮卑人主導中國歷史舞台長達五、六百年的劇情,這就是北魏、隋唐的歷史。內亞勢力全部覆蓋中國的代表是蒙古人的大元兀魯思(蒙語音譯),其次是滿洲人的大清固倫(滿語音譯)。而從內亞史的視角來看,中國舞台上的宋明,似乎是漢人農耕社會對內亞草原勢力所造成巨大壓力的逆行和反動。

這套「興亡的中國史」一共四本,由《草原王權的誕生》、《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和《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構成。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草原王權的誕生》給你全新的答案。如果你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克服大中華主義與歐洲中心史觀,會看到怎樣的唐朝?森安孝夫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精彩地分析和呈現。作者更進一步提出一個假設:安史之亂其實不「亂」,它是「登場過早的征服王朝」。一般認知裡,世界史誕生在哥倫布的大航海時代,但日本東洋史學者提出了以「陸地理論」建構世界史的觀點。《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認為,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是世界史的真正開端。它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帝國,包括大清在內,都繼承了蒙古的法統和血脈!所以「清」的本質是什麼?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這個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這正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

而這四本書,本來是講談社21本「興亡的世界史」系列的一部分。傳統的中國史,會把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和滿洲這些對中國造成軍事和財政壓力、甚至是支配中國的異族,如不是忽略無視,就是以漢化加以解釋,指向一個中國中心主義。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中國史從世界史人為切割開,而真實的歷史之流是無情跨越二十世紀才設定的中國國界的。所以這四本書,名為「興亡的中國史」,其做法則是把中國和內亞同時放置在世界史裡,重新詮釋。
=================================
****「單書介紹」****

《草原王權的誕生》內容介紹

騎馬遊牧民的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
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首次探尋馳騁在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
「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
=================================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內容介紹

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
克服大中華中心史觀,會看到怎樣的國際性和世界性的唐帝國?
徹底顛覆課本中的唐朝印象,也徹底顛覆想像中的絲路觀念!



前近代的「絲路」,不單只是「充滿浪漫的東西貿易線」,而更是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交流以及戰爭的現場,亦即動盪的世界史的舞台。不知道「絲路地帶=中央歐亞」的歷史,就無法理解世界史巨大的潮流。

西元前一千年初,在中央歐亞的乾燥大草原地帶上,擅長騎馬的遊牧民集團登場,成為擁有地表最強的騎馬軍團。與生產力、購買力並列,牽動歷史走向的一大契機是軍事力,他們的動向自然就成了牽動世界的原動力。本書透過騎馬遊牧民族與唐王朝的興亡,徹底轉換「觀看世界的方式」。

站在「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觀點,以淺顯易懂,且異於西歐中心史觀或中華主義思想的方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大唐;也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與絲路這兩大主軸為主,重新檢討前近代的世界史。
=================================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內容介紹

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
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
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幾大帝國都繼承了蒙古的法統和血脈!大清也不例外。



十三、十四世紀,佔有歐亞大陸大部分區域的超廣域世界帝國──「大蒙古國」,無疑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帝國東起日本海,西至多瑙河口、安那托利亞高原、東地中海沿岸,各個以成吉思汗為始祖的不同帝室和王族,在各地逐漸形成各種形式的政權。雖然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但整體而言,蒙古身為歐亞大陸共同的統治階層,至少君臨了兩個世紀。

在蒙古帝國逐漸瓦解之後,我們對於所有「蒙古」所累積、創造出的事物,留下的各種影響還不甚了解。以至於要了解阿富汗、印度、中亞等區域的國際局勢時,還是採用以西歐為中心創造的世界史架構,而忽略了「蒙古」的遺產。對於「中國史」而言,更是無視北元的存續及北元和大清之際的傳承,而僅僅是把明視為中心。這樣的詮釋框架,實際上讓中國史和世界史脫鉤。
=================================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內容介紹

「清」的本質是什麼?
製造出「中華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包括台灣、琉球、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
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建立了大清,並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這個「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再發展成「中華」的近代國家。

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北韓、台海、新疆與西藏問題,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
◆本套書由四冊「興亡的世界史」組成――
《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作者簡介:

林 俊雄
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家的出現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

森安孝夫
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以敦煌、吐魯藩出土文書、蒙古高原碑文、及漢籍史料為中心,研究伊斯蘭化以前的中央歐亞史。

杉山正明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名譽教授。曾於一九九五年獲得三得利學藝獎與司馬遼太郎獎,二○○六年獲頒紫綬褒章,二○○七年獲日本學士院獎。

平野 聰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專長亞洲政治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國以及東亞的近代史、民族主義和國家統合問題。

審訂者、導讀者簡介

陳健文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中亞史、東西交通史、秦漢史。

林聖智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中國中古美術與考古、墓葬圖像史。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中國中古史(魏晉─隋唐)、北亞草原民族歷史與文化、中國史學史

蔡偉傑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長蒙古史、內亞史。

蔣竹山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清史、新文化史、全球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