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精裝] | 拾書所

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精裝]

$ 456 元 原價 480

有關石門水庫的早期研究成果多半來自水利專家或水利界人士,而後有《重修桃園縣志》、《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以及桃園農田水利會出版的兩部會誌。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戰後石門水庫興建的過程及意義,主要的引用資料除了個人經驗外,大抵不出《石門水庫初步計劃》、《石門水庫四十一年度工作報告》、《石門水庫四十二年度工作報告》、《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劃報告》,或是石門水庫竣工後出版的石門水庫建設誌》等官方報告書,從臺灣北部灌溉、防洪、發電及給水等需求來解釋水庫的籌建。至於大壩始於日治時期的構想,大多以寥寥數語帶過。近十年來,史學界終於出現一波對石門水庫的關注,但討論的多是水庫對周邊聚落的影響、美國的經費與技術援助、地方催促政府儘快建設的過程、 或水庫興建後的社會經濟效果及引起的問題等,對石門水庫從構思到實現的歷史脈絡,同樣沒有更深入的探討。《石建會檔案》的開放,為重述這段歷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9年以來,北水局已出版了《老檔案裡的石門水庫》、《北水風華:從石建會到北水局》、《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等一系列專著,以檔案「陳述宏偉的水庫如何逐步成形」、「重現石門水庫建設時期的偉大故事」。在上述詳實的工程紀實之外,我們還能如何更有趣地描寫一個水庫?又該怎麼描繪出石門水庫的其他面貌?為此,本書重新檢視了這批檔案的組成。看似理所當然代表官方觀點的工程檔案中,其實存在著豐富的多樣性。我們在檔案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絕不只是身負建設重任的官員與技師,還有對治理計畫充滿熱情的素人、被大壩工程影響的地方居民、懷抱地方發展美夢的民間團體、或是遊覽水庫的國內外賓客。筆者認為,水庫不過是硬體設施顯現出來的最終成果,這些以往極少被關注的、在不同時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才共同成就了大壩的存在。
本書目的並不在探討石門水庫到底為灌溉、防洪、發電或民生用水帶來哪些真實的效益。我們試著要做的,是從一批珍貴的檔案探求水庫的過去,從人物與故事中尋找它所留下的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對現在或是未來的水庫建設有何意義,則是本書結語想要帶領讀者們共同思考的議題。建築大壩之際,榮光的背影後藏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交織著喜怒哀樂的故事,我們試圖捕捉、儲留歷史長河中的這些光與影,希冀它們能成為澆灌臺灣水文化的養分。據此,本書呈現的水庫面貌,也將不會只是一個冰冷的建築、一項經濟建設或是一處景點,它映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群體對水的認識、治理水的思維,以及其中的衝突與挑戰、選擇與妥協、智慧與教訓、挫折與成功。
有關石門水庫的早期研究成果多半來自水利專家或水利界人士,而後有《重修桃園縣志》、《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以及桃園農田水利會出版的兩部會誌。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戰後石門水庫興建的過程及意義,主要的引用資料除了個人經驗外,大抵不出《石門水庫初步計劃》、《石門水庫四十一年度工作報告》、《石門水庫四十二年度工作報告》、《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劃報告》,或是石門水庫竣工後出版的石門水庫建設誌》等官方報告書,從臺灣北部灌溉、防洪、發電及給水等需求來解釋水庫的籌建。至於大壩始於日治時期的構想,大多以寥寥數語帶過。近十年來,史學界終於出現一波對石門水庫的關注,但討論的多是水庫對周邊聚落的影響、美國的經費與技術援助、地方催促政府儘快建設的過程、 或水庫興建後的社會經濟效果及引起的問題等,對石門水庫從構思到實現的歷史脈絡,同樣沒有更深入的探討。《石建會檔案》的開放,為重述這段歷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9年以來,北水局已出版了《老檔案裡的石門水庫》、《北水風華:從石建會到北水局》、《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等一系列專著,以檔案「陳述宏偉的水庫如何逐步成形」、「重現石門水庫建設時期的偉大故事」。在上述詳實的工程紀實之外,我們還能如何更有趣地描寫一個水庫?又該怎麼描繪出石門水庫的其他面貌?為此,本書重新檢視了這批檔案的組成。看似理所當然代表官方觀點的工程檔案中,其實存在著豐富的多樣性。我們在檔案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絕不只是身負建設重任的官員與技師,還有對治理計畫充滿熱情的素人、被大壩工程影響的地方居民、懷抱地方發展美夢的民間團體、或是遊覽水庫的國內外賓客。筆者認為,水庫不過是硬體設施顯現出來的最終成果,這些以往極少被關注的、在不同時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才共同成就了大壩的存在。
本書目的並不在探討石門水庫到底為灌溉、防洪、發電或民生用水帶來哪些真實的效益。我們試著要做的,是從一批珍貴的檔案探求水庫的過去,從人物與故事中尋找它所留下的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對現在或是未來的水庫建設有何意義,則是本書結語想要帶領讀者們共同思考的議題。建築大壩之際,榮光的背影後藏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交織著喜怒哀樂的故事,我們試圖捕捉、儲留歷史長河中的這些光與影,希冀它們能成為澆灌臺灣水文化的養分。據此,本書呈現的水庫面貌,也將不會只是一個冰冷的建築、一項經濟建設或是一處景點,它映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群體對水的認識、治理水的思維,以及其中的衝突與挑戰、選擇與妥協、智慧與教訓、挫折與成功。

作者簡介:

主編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環境史,尤其關心疾病與藥用作物、水歷史與水文化、歷史GIS應用等議題。近年出版了一系列關於水的專著、口述歷史或學術論文,著有《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2017)、〈探尋家鄉的水文化(郷里における水文化の探求)〉(2019)、〈大溪三層地區的陂塘水文化訪問紀錄〉(2022)、〈百病之源或百藥之長:日治時期臺日知識份子的飲水論述〉(2023)、”Floods and Governance: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Vulnerabilit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2023) 、《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2023)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