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 拾書所

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 474 元 原價 600

外界看來破敗、待開發的社子島,有著你所不知道的面貌
豐富文化、聚落人情、河岸水路、小農耕作
從社子島開發案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社子島是臺北市一方特殊的區域。南面淡水河,遠眺蘆洲;北面基隆河,對望關渡,這裡曾是大臺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產地,一條主幹道通往臺北市中心。社子島掛著首都的門牌,但又如都市的異地,保有農田、水道、船屋、工廠、宮廟與低矮失修的房屋。對許多人來說,社子島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位於兩河間沙洲,社子島被劃作不宜高強度開發的「洪泛區」,一九七○年以來的「禁限建」政策,使居民無法自由修繕或增改建房屋,愈發破落的建築,激起的是更積極的改變呼聲,然而「發展」在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樣貌。五十年來輪番上任的政治人物提出各種開發計畫,從「色情專業區」、「海上遊樂區」、「河濱之春」、「臺北曼哈頓」到「生態社子島」計畫,無一不是將這片首都僅餘超過三百公頃的土地極盡經濟利用,而忽視了在地居民、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條件。
  看似「亟待開發」的社子島,實際上有著豐富深厚的獨特紋理:元宵弄土地公、祖公會、流水神像、小農耕作、寮子共餐、鄰里關照網絡、河濱船屋等,都是都市人稱羨的現在進行式。
  都市計畫有除舊布新與全面夷平之外的做法。保留文化底蘊與地方紋理,更有助於創造空間、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透過社子島的案例,也能進一步討論:公民參與的都市計畫、多元共榮的開發想像、考量承洪韌性及生態系服務的建設、區段徵收之外的土地開發工具,以及,我們希望有怎樣的居住生活?
  本書最後,以空間規劃專業,拆解社子島開發問題,並且列舉國外案例作為參照,期望能擴大對於「發展」的想像,並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專文推薦】
都市規劃的多元可能,社子島的一課/陳亮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邊界以外,都市未達──都市島的再領域化想像及掙扎/康旻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杜文苓/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兼任永續創新民主研究中心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陳信聰/公視新聞部製作人
曾光宗/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詹順貴/環境律師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空城現場
環境法律人協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OURs都市改革組織

作者簡介: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並擔任臺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研究探討人地關係,聚焦承洪韌性、自然解方、藍綠基盤、生態系服務、河川復育等。自二○一四年開始關注社子島發展議題,創立「專業者關注社子島陣線」。中文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與網路傳媒,著有《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

張式慧
二〇二〇年十月參與聚落走讀初至社子島,其後鍾情於傾聽、觀察、探尋社子島的都市聚落生活、一窺其中的人與生物綿延的生命史。與居民一同重塑都市人與自然的連結,並嘗試以「社子島小雨蛙工作站」記錄與修復社子島的農業生態系。

柳志昀
半個社子島人,臺大城鄉所研究生,關注建築與都市等空間規劃相關議題。二〇一七年起以不同視角回到島上重新理解聚落生活、關注發展議題動向,至今持續藉由不同途徑投入各種與島有關的行動中。

徐孟平
現職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無憂無慮長大的都市小孩在陰錯陽差間加入非營利組織,開始思考城市發展及開發建設的不同面向與原居民間的互動關係,並意識到土地徵收的浮濫。以民間團體的角色為個案盡綿薄之力,希望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感情不再因開發而撕裂。

主編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