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推薦人 台大台灣文學所孫大川教授| 政大社工所王增勇教授|梅順牧師|第四世界活水成員杜慧珍|人生百味.巫彥德|監察委員王幼玲|
.活水成員杜慧珍說:「在這本書中,我有深深體會到,若瑟神父是一個慈悲的人。所以,我被他吸引了,很可惜,我沒有機會見到他的面。……我在乎的是,窮人甚麼時候可以幸福美滿?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投入志願工作,跟若瑟神父一樣,為了窮人的幸福奮鬥。感謝他對全世界的付出。」*活水成員意指積極參與第四世界運動的赤貧過來人,在經歷極端貧窮的時候,與第四世界運動建立了連結,並決定在這個運動扮演積極的角色。
.王增勇教授說:「作為社工學者,我們很習慣把貧窮當成社會問題加以分析,從理性去思考解決方法,但對若瑟神父而言,這是錯誤的。」
.梅順牧師說:「若瑟神父透過十三個章節的鋪陳,從不同人物、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深刻詮釋……。正因為若瑟神父自己就是出身在所謂的貧民窟,深知最底層的社眾生活,因著耶穌這一句話,所帶給人們的盼望和安慰,而非僅是矯情的同理。」
.維也納總主教舒安邦(Christoph Schönborn)樞機說:「對若瑟神父來說,耶穌的世界,被耶穌稱為有福的窮人的世界,並不抽象,那就是他實實在在的生活圈,沒有時空的距離。」
◎「你們貧窮的人是有福的」這句話是耶穌說的,因為訊息本身極具挑戰性,也許是這話頗為刺耳,而產生了多種版本的翻譯,例如,把「貧窮」翻譯為「精神貧窮」,或者翻譯成「心靈匱乏」,有的聖經版本翻譯成「虛心」,還有「擁有一顆窮人之心」,也有人翻譯成「靈魂貧窮」或「心靈貧窮」。本書作者若瑟神父卻說,不必迴避貧窮,率先湧向耶穌的,就是窮人、病人、瘸子、瞎子、啞巴……無一不是窮人。
為什麼耶穌這麼肯定貧窮的人是有福的?首先,他親身生活在貧窮中,他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若瑟神父以聖經中與耶穌相遇的那些窮人的故事,引導我們用心靈的眼睛去看到,最貧窮的人出現在耶穌的時代,並且千百年來,日復一日,他們依然在真實的福音中繼續生活著。不是說他們必然能夠給出各種有學問的解釋,但他們能夠立即感受到真理的本質和要義。由於他們所遭受的苦難,他們有一種直覺,也就是上帝的計劃是唯一可行的,而其他人則問自己千百個問題:「這真的是耶穌的意思嗎?」與享盡特權的人類同胞相比,最貧窮的人更能引導我們進入默觀和冥想。他們讓我們停止批評和推理,為愛的奧祕騰出空間。
◎那麼有錢的人在天國有位置嗎?
主基督,以生於赤貧的身份和最貧窮的人對話,也以同樣的溫柔,和有餘裕的人、和富人、和富人中的巨亨說話;他對知識分子、有權勢的達官顯要以及那些代表「眾生」的窮人講話;他不排斥任何人,他與所有人交談,無論他們是善意的、冷漠的還是充滿敵意的。不過,他要求一些人付出更大的努力來理解他立即向另一些人揭示的道理。對那些身居高位、掌握知識和權力的人,他希望他們努力領會他直接向弱小和卑微的人所透露的。
若瑟神父邀請我們試著透過我們這個時代最貧窮的人的目光來理解耶穌的訊息。重點是,每個人所處的條件不同, 耶穌請大家做出不同的努力,但他對所有人都表現出平等的愛。耶穌對富人提出其他的要求,是為了榮耀他們。他的教誨跟他們息息相關,他也同樣深深地愛著他們,即使他馬上就引領弱小者進入他的教導。透過最貧窮的人來閱讀福音,這愛散發出所有的光輝。
作者簡介: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Fr.Joseph Wresinski,第四世界運動創立人
1917年出生於法國昂熱一個貧窮的社區。父親是波蘭人,母親是西班牙人。他生長於移民家庭,深知被排斥的滋味。13歲輟學,成為糕餅鋪學徒,後來為了追求聖召而回到學校。
1939年歐戰爆發,他入伍被俘,成為戰俘,後來逃脫,回到聖召之路,繼續在蘇瓦松的大修院研讀神學和哲學。
1946年在蘇瓦松被祝聖為神父。
1956年到巴黎近郊的諾瓦集貧民窟。當時那兒有兩百多個貧困家庭。他和這些家庭一起創立了「協助一切沮喪絕望者運動」(Aide à Toute Détresse Movement),也就是後來的第四世界運動。
1961年,他成立了這個運動的貧窮研究中心。
1972年,平民大學發軔,讓底層邊緣人開始為自己發聲(參見星火文化《讓發聲發生》)。
1978年,他創立了世界極端貧困問題常設論壇。
1979年,若瑟神父被任命為法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的終身成員。他撰寫了該理事會於1987年通過的《極端貧窮與社會經濟的不穩定》報告書(Grande Pauvreté et Précarité Economique et Sociale),這份報告被視為對抗赤貧的重要文件,影響了歐洲及其它國家的反貧窮行動。
1987年,時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紀念,若瑟.赫忍斯基為法國人權諮詢委員會撰寫了《赤貧者,人權不可分割性的啟示者》。同年2月20日,若瑟.赫忍斯基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人權委員會發表演說,邀請在場的各國大使、代表、觀察員、聯合國官員與非政府組織代表,在全球的範圍內,研究「極端貧窮與人權」的關聯,並指出最貧窮的世界公民以他們的生命教導我們:公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權利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1987年10月17日,巴黎自由人權廣場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個出生赤貧的男人在艾菲爾鐵塔前聚集了十萬名人權護衛者,並為全世界的赤貧犧牲者立下一塊石碑。
1988年2月14日,若瑟神父病逝。
1992年12月,在第四世界運動的推動下,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布:每年的10月17日為「 世界拒絕赤貧日」, 又譯為「 國際消滅貧窮日」。
若瑟神父的著作包括《親吻窮人》(心靈工坊)、《讓貧窮節節敗退》(輔仁大學出版社)…等。
譯者簡介:
楊淑秀 譯者 暨 總校閱
出身清寒農家,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全台第一所合作式中途班「宜蘭善牧學園」的首屆主任。1990 年加入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行列,領取微薄津貼,試著體會底層同胞的捉襟見肘。先後在法國、台灣和加拿大,學習分享赤貧家庭的日常;與同為志願者的加拿大籍先生艾山及四個孩子派駐台灣,全家曾落腳花蓮山邊部落九年,向赤貧同胞與樂意和窮人結盟的朋友學習。譯有《讓發聲發生》(合譯,星火文化出版)、《一段珍貴的歷史》、《讓赤貧節節敗退》(輔仁大學出版社)、《給明天的話》(輔仁大學出版社)、《希望的秘密》、《親吻窮人》(心靈工坊)、《民主藝匠》(心靈工坊)等。
林立涵 譯者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現攻讀美國康乃爾大學政府及公共行政所(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