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丸湯 第22期/2020:心向大山 | 拾書所

貢丸湯 第22期/2020:心向大山

$ 180 元 原價 200

走進山裡,看見自己

人們為什麼走進山?或許有千百種答案,但細探最終的目的,多數並非執著於登頂,而是在過程中的種種發現,與自身的成長。

1897年6月28日,也就是寫作這一篇封面故事的123年前,臺灣最高峰被命名為「新高山」。日本政府開始治理臺灣後,為了解領土內各式資源,進行了山岳高度測量、土地調查、人口與舊慣風俗調查等活動,在調查中發現這座臺灣最高峰比日本聖山富士山還要高,因此明治天皇將玉山命名為「新高山」。隨著八通關越嶺道路與各項公共建設逐漸完備,臺灣在1920年代興起了登山熱,校歌裡提及新高山、國語課本有〈新高山〉一文、甚至有小學生登上玉山山頂。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回望這段故事,饒富興味。

走進山、了解山,我們腳下土地的種種歷史也呼之欲出。這一刊我們從「禁山令」開始,談為什麼封山?現下的我們又該如何親近山?接著,訪談獵人學校與來回穿梭稜線上的高山協作,了解怎麼與山和平共處、如何在山上討生活。當然,山的神祕莫測,也帶來了種種傳說,我們用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大家重新思考該如何敬山與近山。每一期都不能錯過的〈路上觀察學〉、〈歷史任意門〉與〈美食特搜隊〉主題,也都透過見域工作室的眼睛,圍繞著「山」,聚焦說出在新竹生活,與山林的關係。

在後疫情時代,賣場、百貨公司的消費者少了,走進山裡的人多了起來。在歷史長河中,也不乏因躲避疫情、亂世而走進山林的人物,譬如竹林七賢與桃花源記中的村民。然而與他們不同的是,上山之後我們總得下山,去面對現世裡雜亂、未知的種種挑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要回答的習題,跟著這一刊《貢丸湯》一起走進山裡、回望過去,或許我們能同理、共感,從也曾走進山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一點點的共鳴、從總是能與山和平共處的部落獵人裡汲取一點點智慧,這樣就已經很足夠了。

作者簡介:

這是一本屬於新竹的地方誌。之所以將刊物取名為《貢丸湯》,不只是因為新竹的貢丸湯很有名,更是覺得新竹的一切就像「貢丸湯」。你大概不會特別注意路邊的貢丸湯,但它就是在那裡,巷口、街邊,還有在城市裡的無數角落。我們關心新竹的文化,而文化就是這樣的東西。它很難被言明,但是它就在那裏,跟生活緊緊鑲嵌在一起,是生活的足跡。

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呈現新竹生活,不以單點式的介紹,而是以主題和區域的方式介紹新竹,希望帶出生活的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可以認識新竹,更可以了解新竹各式各樣的問題,進而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要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當然,假如只是把《貢丸湯》當作一本旅遊雜誌,我們也不會讓讀者失望,你可以照著專題按圖索驥,漫步舊城,當個悠閒的城市漫遊者,打開閱讀城市的眼睛。

這本刊物是一個嘗試,容我們邀請你一同找尋城市的故事,看見生活的場域。跟著貢丸湯,一起來新竹玩吧!

見域工作室創立於2014年底,期望成為認識新竹的入口。

見域工作室獨立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三個月一刊,主題性地介紹新竹的不同生活圈。不僅帶出新竹獨特的生活樣貌,也介紹城市議題,希望打造一本新竹的城市指南。

工作室也致力開發另類的「逛新竹」方式,不定期安排導覽活動,從文史走讀、中藥小旅行和人權地景導覽,亦可客製化行程,配合手作工作坊,不再只是單向解說。

透過開發各種文化載體,我們相信唯有重新談論城市,城市才有改變的可能。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