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雜誌 10月號/2020 第224期:科學人年度專輯-175年科學寶庫 | 拾書所

科學人雜誌 10月號/2020 第224期:科學人年度專輯-175年科學寶庫

$ 252 元 原價 280

年度專輯 175年科學寶庫

就在Scientific American從1845年創刊後數年,美國紐澤西州有位木匠在加州的美國河中發現黃金的跡象,掀起淘金熱,數十萬名淘金者湧入內華達山尋求財富。波特(Rufus Porter)是發明家兼壁畫家,也是SA創辦人,他看到的機會與1849年的淘金者不同。他想藉由收費的大型氫氣飛船,把旅客從東岸載往加州,航程只要三天。這項計畫從未成功,SA卻蓬勃發展。
SA能發行至今,原因之一在於不斷自行檢視並創新。抱持這種精神,在本期年度專輯,我們仔細審視過往雜誌,分析談論科學的詞彙有何轉變(參見34頁〈關鍵字看科學趨勢〉);挖掘並攤開SA出版過最不恰當的內容(參見44頁〈檢視過去的傲慢與偏見〉);選出值得玩味的故事,例如貝特(Hans Bethe)為SA撰寫關於氫彈的文章,導致美國政府突襲SA辦公室、燒毀3000本雜誌,最後還認為當時SA總編輯「具顛覆性且對國家不忠誠」(參見81頁〈捍衛編輯獨立性〉)。

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本期年度專輯呈現了175年來的科學進展。畢竟當SA於1845年問世時,尚未發現海王星,現在宇宙學家則嚴肅爭論多重宇宙是否存在。一些最聰明的作者和科學家將在隨後的文章描述好奇的人類如何從過往走到今日,以及前進未來的方向。
──Scientific American編輯部
(宋宜真 譯)

關鍵字看科學趨勢
一窺過去175年來科學思路的演變。
撰文/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圖表/史提芬納(Moritz Stefaner)
圖說/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
翻譯/林慧珍

至少從17世紀起,科學界就一直在文字中糾結。英國科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很早便洞見了新的實驗自然哲學,認為語言是一種「市場假象」(idol of the marketplace):人們因慣於以這種偽幣進行交易,而不再關注詞彙與真實世界間的鴻溝。忠於培根思想的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學會之一,1660年成立後不久便以「不輕易隨人言」(nullius in verba)為格言。諷刺文學家史威孚特(Jonathan Swift)在1726年出版的《格列佛遊記》中,戲謔地模仿倫敦皇家學會對語言的存疑態度:拉加多學院(編按:書中虛構組織)的某些成員從不交流溝通,只是隨身帶著一大袋東西用來交換,卻不說明什麼。科學只想作秀而不加以解釋。

然而科學從來不是無法言喻。科學期刊始於17世紀,此後交流溝通成為科學界的一大重點,最開始是科學家之間,後來擴及那些著迷於化石、電學、原子、電腦、基因及星系等最新發現、發明與推論的廣泛大眾。關於這個世界的發現與了解該如何透過語言來交流溝通?在文字與萬物間出現了圖像:各種木刻、版畫、石版畫、照片、圖表和圖形,現代科學充斥了精巧、不假外求、奔放的視覺呈現。難怪在Scientific American過去175年來所有關於科學及技術的文章中,看見(see)這個詞一直出現,歷久不衰。

SA從1845年以來總共5107期,理當把所有使用過的詞彙製作成圖表,這完全符合科學傳播的視覺精神,詞彙出現的頻率隨時間起伏,就像大理石紋紙上的圖案,記錄了科學如何描述科學以及本身。知識德行(知道什麼是通往善的美德),例如確定性(certainty),在19世紀中常與當時流行的普遍(universal)、理性(rational)及真相(truth)相伴出現,而在1950~1970年代,則以想像(imagination)、直覺(intuition)、推論(conjecture)和詮釋(interpret)等最常見。二次大戰後,當時最知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鮑林(Linus Pauling)開始思索科學對一般讀者的廣泛意義,自此,在學術期刊中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及假設也開始寫入SA的文章中。

37~41頁這些圖表中起伏的高峰與低谷揭示了詞彙隨時間而更迭的軌跡:平均(average)、例外(exception)、肇因(cause)、實驗(experiment)、觀察(observation)、準則(standard)、技巧(skill),當然還有看見(see),這些詞彙出現頻率的樣貌不像高聳陡峭的阿爾卑斯山,反而像平緩的丘陵;雖然有起伏,但多半與地平線一樣平穩。它們代表了科學的持久實踐,歷經各種理論的革新、甚至知識德行的轉變,仍能屹立不搖。

科學圖像是多用途的工具,它們代表了事物、關係甚至論據。但就像地圖無法完整刻劃土地,詞彙也不能一一反映科學界的全部細節。儘管詞彙的相對使用頻率帶來很多聯想與啟發,卻無法傳達每期雜誌的本質。現今讀者可能會質疑:女性在哪裡?為什麼在某些研究領域沒有出現?當時是誰在資助這些科學研究?只要人們感興趣的事情仍繼續隨著時間改變,就不會有任何一張圖表足以完整說明所有故事。成功的圖像能吸引目光,令人有所啟發,以期本文圖表能讓好奇的大眾一窺科學過去175年來的面容更迭。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