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雜誌 4月號/2022 第20期:戰爭遺跡 | 拾書所

薰風雜誌 4月號/2022 第20期:戰爭遺跡

$ 342 元 原價 380

Vol.20 關於本集


遙遠的異鄉的夢裡總是黯淡無光,有時,背景是季風鼓譟的島,是彷有雷鳴將至的天空,有時是再也無法返抵的港,有時是山林,遍地槍響,連起不見盡頭的荊棘之道。那樣的時代,流著不同血液、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卻往往做著相同的夢。

一塊字跡已然湮沒的淮軍紀念碑,是臺灣史首次原漢衝突的見證,孤獨佇立於博物館一隅,猶如長久以來被刻意抹消的命運。更多遊盪於陰廟、附會於傳說的無主魂魄,能否透過祭祀與紀念之實,為歷史敘事所收編?抑或,葬身異域之海的日籍軍士,被奉為有應公,繼而幸運被迎回故里,成就臺日佳話。當代藝術家以鴿之高飛、神靈之顯聖、影像之擴延,舉重若輕地,從太平洋戰爭的空中戰線到島之南方的地方廟宇,飛渡,起降,終能自由。

太平洋戰爭終末,晦暗的風景,是否也曾映照於那看似了然世事的眼眸?散落全臺的十六座戰俘收容所,雖以收容的名義所設立,實際上,大部分戰俘被強迫勞動,並長期遭受凌虐,四千三百多名戰俘中,約十分之一者,死亡成為他們重獲自由的唯一機會。

與亡者的姓名一起被戰爭的餘燼所掩埋,戰俘營遺址多改做他用,近年如宜蘭員山機堡、高雄愛國婦人會館等有志保存及經營的文資單位,透過遺跡的修復、史料的調研,重構戰事記憶。相較於此,分布於西部濱海之地,日本陸軍海上挺進戰隊的臺灣基地,此一史實卻鮮為人知。

十七世紀以來多次改建的基隆砲台、日治初期至戰後的臺中干城營區和大坑火藥庫、臺灣島築城計畫中的花蓮美崙山要塞,則利用地圖、空拍、訪談、文史導覽的輔助,以及數位圖台系統的整合,讓大眾得知,現時的地方熱門景點或巷弄尋常景象,皆因彼時的殺伐已遠,煙硝已散。

那些醒不來的夢境,那些禁錮於時間的罅隙,透過想像或身體的持續實踐,得以再現。是「後外地文學」,發生於實際地景,以幻想般的史實為題材的書寫策略;是離島文學裡,既遠又近的戰火,既親密又疏離的鄉愁。是愛國流行歌曲中烘托小情小愛的時代背景,亦是美術作品中,從廢墟到休閒地,淡水砲台遺跡所象徵的時代變遷。

而當身體,重回漫長的卡澳灣隘勇線,重回血腥氣息猶似凝重的叢林戰場,記錄下頹壞無蹤的分遣所,隱現於惡地形的酒瓶與礙子,密集遺留的隘寮土凹與砌石駁坎;是夜,當亙古的風拂動著頭顱架上的髮束,紮營的眠夢,是否亦有微細的惶亂?

戰爭遺跡,甚或歷史自身,終將塵歸塵,土歸土,但來年依舊,櫻花樹燦爛盛開在無人林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