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 第25期:歌舞幻化 演藝 in 華麗島 | 拾書所

薰風 第25期:歌舞幻化 演藝 in 華麗島

$ 378 元 原價 420

Vol.25 關於本集

來看戲囉!無論激動落淚還是捧腹開懷,或喜或悲,常是觀劇的自然反應,俗語「搬戲肖ㄟ,看戲戇ㄟ」傳神道出箇中妙處,演員跳脫自我鑽進腳色中揮灑,而觀眾明知是戲,卻真切投入情感,真是不瘋不傻不成戲啊!在走路都能用手機追劇的時代,可曾想像連電燈都沒有的時代,戲迷們如何追劇呢?
臺灣正邁向現代化的日本時代,戲劇史曾因政治干預而隱蔽模糊,其間的存在/不存在至今還尚待釐清,至於該如何理解需要看門道的功力,才能不只停留在表象之外。傳統戲劇在明清跟隨移民來臺,配合節慶祭祀深植日常生活,祭典戲全民免費看到飽,但在節慶之外若想觀劇,就凸顯仕紳家族的財勢與品味,擁有家班者非富即貴,而這富貴專屬的娛樂活動,直到日本時代才逐漸普及大眾。
北管戲該是日治前臺灣最為普及的劇種,長期兼容並蓄使藝術能量豐厚,因能滿足祭儀所以子弟團眾多,即便以臺民聽不太懂的「官話」演出,仍能長期佔據舞臺,而原生於中國花部的戲劇元素,間接為中國劇團培養出廣大的群眾基礎,甚至化身展演在信仰的神聖所在—廟宇之中。日治時期頻繁來臺的中國劇團,其在臺的足跡與影響,可參照本刊17期〈臺灣京劇史外記〉,而本期的藝旦女班可說是受京劇影響的衍生劇團。
廿世紀初,商業劇場產業由高松豐次郎開始推動,循著現代化交通網絡,將戲劇深入推廣到各地,與臺人密切接觸,透過劇院建築,可直擊觀眾所處的環境,而興盛的娛樂產業更是社會經濟力的展現。來臺的眾多日本演藝,不管是傳統或現代劇種,歌舞伎、浪花節、新派、奇術等,在日治五十年裡頻繁出現在臺灣劇場內外,交織出繽紛燦爛的藝能景象,而這精采的景象在鄉紳戲迷的日記中一一呈現。
臺灣知識分子的新劇與日本新派劇都出自社會運動,也算承繼中國教忠教孝的戲劇任務,祇是想教導人民的更多:民族、民主……,讓戲劇加重承載教化的任務。一九二○年代歌仔戲廣泛吸納臺灣、中國和日本的演藝要素,加上使用臺語搬演,頓時席捲全臺,亟欲以戲劇教化人心的新時代青年,雖以新劇與之爭競,但一面倒的觀眾取向,讓歌仔戲同時成為官方、民間攻訐管制的目標。
藝術是奢侈品,在社會安定繁榮時會蓬勃發展,戲劇這類綜合藝術體更是如此。經歷壓制更能體會自由的況味,複雜多變的現實中,臺灣從未放棄展現自我意念。人生如戲,戲劇如鏡能映照人生與世界,精采與否?請盡情觀賞。

作者簡介:

《薰風》季刊是臺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羈絆為主題的知日知台雜誌,以初夏的和煦南風,同時也是俳句的五月季語為名,致力於傳播台日之間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同時用學習及自省的視角來探索當代日本。從2016年創刊迄今,各期內容涵蓋歷史、文化、藝術、建築、旅遊及時事觀察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