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 拾書所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 300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哲學學者陶國璋博士X知名歷史Youtuber趙善軒博士
穿梭中西哲學.透析當代社會.啟迪漂泊心靈
以思考超克亂世


*哲學系教授專業審訂.導讀*

縱談中西哲學的概念,運用思考方法學剖析當權者以至人民的心態
為心靈飄泊的讀者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建言
使靈根自植於花果再次飄零的當下

當牟宗三遇上康德,如何用「內聖外王」重新詮釋儒學和現代政治?
如何以「獅子與狼」之喻來討論民主的價值?
香港之所以混亂,是因為太過自由?
為何有些人充滿仇恨又言論矛盾?
墨家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如何相近?
「強起來」才是真理,人道主義是一種粉紅色的夢?
青年人產生孤獨、無助和絕望,起因於經濟和代溝問題?
香港小資產階級人士,如何找到人的靈性與思考能力?
有博士學位的人為何也會相信假新聞?
教師在政治上應該保持中立緘默,還是主動支持學生?
你的理性不是我的理性,有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的理性?
你覺得球賽的過程還是結果重要?
治亂世真的要用重典嗎?

陶國璋教授、趙善軒博士,兩位均出身於代表冷戰以來香港哲學及文化傳統的新亞書院,同時一直致力於哲學思想普及工作。本書從社會事件出發,由新儒家牟宗三談到中國政治歷史,從香港青少年輕生現象分析自殺的不同面向等等,比較中西哲學的良知、自由、專制等概念,直面社會矛盾與撕裂。

本書收錄兩人十四次的精彩對談,內容橫跨古今中外,立足本土,讓讀者身處瑣碎、繁複的世事,倒可追尋更澄明的心靈。正如書中所言,這些對話是為了承接過去先哲的智慧,以自由討論延續文化生命。

✦✦✦
「內聖外王」字面上很簡單,就是做好內在修養是成就合理政治體制的基礎。——陶國璋
在一個權力高於道義的社會,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可能被權力的利益所取代。——趙善軒
✦✦✦
人性中的尊重和善良可以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及和諧的關鍵因素。——陶國璋
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的可貴,保留我們的身體和能量去做更多積極的事。——趙善軒
✦✦✦
溫情是香港人的弱點,也是優點。——陶國璋
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和寬容的對話,而非將對方妖魔化的辯論。——趙善軒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鍾劍華(社會科學學者)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

❖共同推薦
徐少驊(資深媒體人)
張燦輝(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楊穎宇(前香港考評局評核發展部歷史科經理)
蕭若元(資深媒體人)
(按姓氏筆劃序)

兩位學者從新儒家和西方哲學對當前社會的對談論述,深入和坦誠;值得每個關心香港的朋友認真研讀。誰説哲學只在大學課堂上討論而不關心當前社會和政治議題?——張燦輝

本書作者採用對談形式,以國學、心理學、歷史學、邏輯等角度,幫助讀者掌握相關概念,示範以理性拆解時局的可能。——楊穎宇

對香港人來說,唐君毅、徐復觀及牟宗三,就算不算是家傳戶曉的人物,對於很多有一定文化及教育水平的香港人來,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香港人今天特別有理由認識他們幾位及他們的論點。——鍾劍華

關於智慧、自由和靈根,往往在我們面對憂患困境時,最能解放及展現出來,個人如是,群體如是,民族亦如是。且讓我們一起正視現實,看清亂世種種煩囂,走出屬於新世代的理想未來。——沈旭暉

這是一個花果飄零的時代,不論留守與流離,都如陶先生常說的「輕不著地」,腳下盡是虛無,失去立足點。然則新儒家素來強調超越的心性,在無可奈何的命遇之中,人總能夠主動穩住平靜的心靈,靈根自植,進而開放更璀璨的花果。飄零的意義,更在於其不限一地,普世的種子,得以散植更開闊的世界。——無名/哲學系教授、本書校訂者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陶國璋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1979年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1986年成為新亞研究所第二屆博士班畢業生,獲哲學博士學位。師承牟宗三,屬新亞第二代新儒家學者。著有《哲學的陌生感》、《思考的盲點》、《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等。

趙善軒博士

歷史學者、經濟學者、YouTuber、主持人。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史、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史。YouTube頻道《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追蹤人數逾30萬。

 

譯者介紹

目錄

導讀一——從對歷史教訓的輕率中可以得到甚麼教訓
導讀二——飄零與再飄零:立足香港的哲學思辨,面對憂患現實的靈根再植
導讀三——絕望與再生
編輯弁言

牟宗三的「內聖外王」思想與唯物辯證法的思維虛妄
民主的價值:「獅子與狼」之喻
自由:普世價值的探索——蕭若元與哈佛博士吳錦宇的辯論解析
墨子:「一人一義,十人十義」,人的良知是否皆有差異?
為何他們相信假新聞:從「灰眼症」的角度看心理動機
說謊也有正當性?專制主義者的謊言哲學
為何會有人支持專政?
青年人的困境與對策:防止他們陷入絕望,論「生於亂世」的命題
陣營的對立:探討道器之爭與暴發戶、小資產階級的矛盾
支持與縱容:深度分析建制派支持者的邏輯與心理狀態
馬列史毛主義者對權力的迷戀:何以至死不渝?
知識分子和教師如何面對抗爭?釐清「告別革命論」與年輕人對「和理非」的誤解
為何支持執法者的集會更「勇武」?他們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理解絕望的青年以解香港困局
黃藍之爭與思考方法
一、從杜汶澤與陳百祥的辯論學習拆解謬誤
二、從杜陳之會看思維邏輯
三、泛觀點與角度的謬誤、價值信念層次分析

後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