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這樣說,這樣活 | 拾書所

老子這樣說,這樣活

$ 253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司馬遷之後,第一部關於老子的思想傳記。


老子的籍貫:楚人,苦縣,厲鄉,曲仁里,楚、苦、厲、曲仁里,一切都跟苦難、不幸、曲折、嚴厲相關,這是老子的人生,還是人類的本質?
老子在母腹中十一個月了都沒有動靜,母親驚恐、幻夢,巴望他正常一些地降生。巴了十一個月都沒有消息,謠言也出來了,那個曲仁里的李家孩子是個老小子,巴十一還未生下地,所以打小就叫老子。
少年老子決定:「以一生的時間來為人們找到安身立命的大道!」
總結老子一生的思想:不以識才善任標榜,這樣人們才不會圍著他爭風吃醋,鉤心鬥角;不貪財好利,不看重難得的珍寶,這樣人們才不會來偷竊;不讓誘惑顯現,這樣人們才不會胡思亂想。所以,聖人的治理之道,是要讓自己清心寡欲,不輕舉妄動。在欲望上,心虛志弱,只求腹內充實,筋骨強健,保障身體的康樂而已。他沒什麼想法,人們也就不必去知道去猜測他的想法,也就沒有可能從他那裡謀取什麼好處,人們對他只能無知無欲,那些投機取巧的聰明人也就無機可乘,無事可為,不敢胡來。這是順應自然、不加造作之道,這樣治理就是無為而大治。認真地無為而治,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老子是第一位中國哲學家,他是東方哲學的代表,是充滿無比智慧、無窮魅力的智者。
作者余世存花兩年的時間,用長篇思想小說的寫作方式完成《老子這樣說,這樣活》,這是繼司馬遷之後,第一部有關老子的傳記。

他混合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形式?述著先哲的人生心路。從語言、習俗、禮樂、大環境的變遷等方面來還原先秦的歷史;透過陳述老子的愛情、友情、教育,以及他的仕途之路,探索《道德經》思想的由來、還原真實的老子。作者不但把老子的一生活生生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同時也將整部《道德經》不著痕跡地融入篇章中。

《老子這樣說,這樣活》寫活了兩千多年前的老子,給人耳目一新的人生感悟,可作為讀者的精神食糧,回顧那段憂傷和歡樂摻合的人生歲月。作者演繹的是「余世存版的老子」。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序 回溯源頭活水:獨白與對話

第一章 函谷之名
第二章 樓觀講道
第三章 慧極必傷
第四章 少年舉意
第五章 常樅絕學
第六章 禮刑規範
第七章 文字之祕
第八章 鍾情懷春
第九章 以身為度
第十章 中年喪亂
第十一章 周室尚賢
第十二章 典藏觀想
第十三章 王室講道
第十四章 景王變法
第十五章 王都漩渦
第十六章 禮聞來學
第十七章 景王崩了
第十八章 萇弘化碧
第十九章 溫國卜居
第二十章 沛地傳道
第二十一章 楊朱不仁
第二十二章 孔丘無怪
第二十三章 老子猶龍
第二十四章 幾載回來
第二十五章 文子自然
第二十六章 曲仁觀世
第二十七章 龍鳳扶風

附錄 《道德經》經文
後記 我為什麼要寫《老子這樣說,這樣活》

內容試閱

第六章 禮刑規範

老子確實過於早熟了,老子善於觀察自然,並用山川河流的道理來打量人世。

老子發現,萬事萬物雖然各有命運,但無不合於某種道理。自然有自然之道,人世有人世的道理,天道跟人道有所不同。人道多有逆天而行者,天道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裁決、審判、參照。所以常樅老師的教學很對老子的胃口,不僅要說出事實,而且要認清事後的常理常道。

老子還記得十來歲時打抱不平的故事。鄰里一個有權有勢的太爺,姓房還是姓國,似乎模糊了,他跟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大爺,似乎姓原,同一天生日。國太爺的生日過得熱熱鬧鬧,原大爺的生日過得冷冷清清。平時巴結不上的人們會在生日時正大光明地去送禮、去作客、去祝壽。人們都去恭維國太爺壽比南山,禮多禮少,禮輕禮重,都往國太爺家送,堆得屋子裡都放不下,但沒有人去祝願原大爺福如東海。

那一年,老子已經懂事。養父母事先外出,囑老子把禮物到時送到國家去,以表心意。老子在送禮的路上曾經一陣子高興,覺得自己長大了,「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老子能夠也將要見世上的大人物了。老子一路上想著該怎麼稱呼,聽說國太爺是吃俸祿的,是肉食者。在鄉下,吃公家糧吃官飯的人多讓人眼羨啊;面對他,老子是稱我好,還是稱鄙人的好呢。但快到國家時,看到送禮的人絡繹不絕,大家心知肚明地相互微笑,老子忽然感覺到那笑容的曖昧。而看到原大爺的兒子也提著一籃新鮮水果走來時,老子一下子明白人世應該有更有力的文字來刻畫人的真面目,來說出人生自然的真相:溜鬚拍馬,太糙了;巴結,太俗了;趨炎附勢,又太文了。

老子就是快到國家門口時停步,轉身的。老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舉動當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國家的二少爺,一個胡作非為的惡少,聽說後覺得大失面子,帶人追趕老子,不少人也跟著去看熱鬧。國太爺聽說後怕自家孩子莽撞,也命下人駕車前往。

這個熱鬧的場面在曲仁里大概還是頭一次,人們都被前面疾步快走的老子領著,一直領到原大爺的家裡。當人們聽到老子把禮物交給原大爺,並向他祝壽時,震驚得半晌無語。國二爺氣得快瘋掉了,他想不到老子是這麼一個小瘋子,居然壞了大家習以為常的規矩,並給家徒四壁的原老頭子祝壽,這是什麼可笑的規矩。國二爺出人意料地沒有動手,只是要老子給他一個說法。

老子沒有半點恐懼。老子看著國太爺趕到,恭敬地揖拜敬禮後,用還顯稚嫩的聲音說出了這麼一番話:鄙人不是對國太爺不敬,鄙人也希望國太爺健康長壽。但大家都看到了,給國太爺家祝壽的人和禮品多的是,鄙人走到國家門口了,心意已到,不在乎鄙人的人和禮品到不到場。同樣是人,國太爺家的東西多得沒處放,但原大爺家窮得揭不開鍋,這難道就是人的規矩嗎?人們只知道挖凹地裡的土往高墳頭上添,只知道把黎民百姓活命的東西徵收徹底去堆積起來,或者去糟蹋做無用事。人們不知道山上的石頭是往山底下滾,不知道高處的岩土是往凹地裡補充。人往高處走是人的規矩,水土往低處平是天的規矩。我今天給國太爺祝壽符合了人的規矩,給原大爺祝壽符合了天的規矩。

沒有多少人聽懂我的話,但國太爺是懂了。

常樅老師也知道國太爺,他說國太爺還是一個人物,只是他們兩人來往不多。我後來一直想,為什麼人們長大了,會無緣無故地疏遠。常樅老師智慧,國太爺也絕非糊塗、庸人。只是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偶...

Brand Slider